图:刘渝的无偿献血“告别战”。
文/本报记者 张雨嘉
一说到无偿献血,熟悉一点的人马上就会想到常熟“献血状元”——刘渝。从1998年《献血法》颁布实施开始,刘渝便再也没有停止过献血,20多年来,刘渝献血177次,个人献血总量足以为300多位急需用血患者带来希望,成为常熟无偿献血最多的人。
“捐献可以再生的血液,挽救不可重来的生命”,是刘渝在每次无偿献血活动中都会提到的一句话。看似简单的一句话,背后包含着刘渝对无偿献血最初的印象和感受。
1958年出生的刘渝,由于父母年轻时参与支援西藏建设工作,小时候大部分时间都在西藏度过。1978年,刘渝子从父业,在西藏自治区拉萨武警总队服役。入伍不久,刘渝“稀里糊涂”献出了人生第一份血。那年8月,拉萨郊区发生一起车祸,五六个藏族同胞受伤,送到医院急需用血。当时,刘渝正在和战友打篮球,听到部队召集令后匆忙扔下篮球。得知要献血救人,刘渝很激动,虽然并不清楚要做什么,但他想都没想就和30多名战友跳上一辆大客车,向医院赶去。经过筛选,包括刘渝在内的四名战士血型符合。当时的西藏,乃至整个中国,还没有献血的概念。开始献血时,因为完全不懂,刘渝略感紧张。后来医生告诉他们,在国外,这就叫无偿献血,无偿献血对身体没有伤害,因为捐掉的血还会再长出来。最终,得益于及时的献血,数位藏族同胞成功脱离生命危险。“真好啊,献血对身体没有伤害还可以救人,以后我还要进行无偿献血。”这次偶然的无偿献血经历给了刘渝极大的成就感,“无偿献血”四个字也深深印在了刘渝的脑海里。
“我是工薪阶层,拿钱吧,没有那么多钱,但是我可以献血救人,以自己的能力回报社会,回报好心人。”这是刘渝一贯坚持献血的原因。刘渝从小在西藏艰苦的环境中长大,深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的影响,再加上儿子患病遭遇困难时受到了来自全社会的帮助,刘渝更加坚定了坚持献血的决心。刘渝儿子小时候因为用药不当,患有神经性耳聋。在刘渝奔波各地为儿子寻求治疗的过程中,社会各阶层的单位、组织和热心人都向他们伸出了援手,大到高昂医疗费用的筹集,小到日常生活中“搭一把手”,大家的帮助让刘渝分外感动,感恩之心也逐渐生长,此后的日子里,他总是尽己所能帮助他人。
刘渝还组建了苏州市第一支聋人义工服务队,组织义工积极参与环保、敬老、帮扶等各项志愿服务。退休之后,自嘲除了跑步便没有什么爱好的刘渝全身心投入到志愿服务中,他先后走进医院、老年公寓、民工子弟学校、特殊学校等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累计志愿服务时间已经超过4000小时。不仅如此,他还带动全家投身公益,儿子和妻子在他的影响下也积极参加无偿献血,一家人无偿献血的红本子堆了厚厚一沓。他还带着儿子一起加入中华骨髓库,带着妻子成为了苏州眼角膜捐献志愿者。“奉献爱心、服务社会”成为了刘家的家风。2016年,刘渝一家被推选为“全国幸福家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