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南漫话]守护乡村文明的“形与神”-景德镇文化馆
景德镇文化馆欢迎您!

[昌南漫话]守护乡村文明的“形与神”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9-09-18

  近年来,全国普遍性的乡村环境改造、美丽乡村创建以及春笋般的乡村旅游发展,让许多村庄美了容颜,提升了生活品质,村民们获得感满满。但在笔者所见所闻中,也留存了一些挥之不去的遗憾。最突出的有两个表现:其一,砍老树栽新花。增了园林式的形式美,少了杂树生花的自然美。其二,迁村民进商户。一些古镇古村型乡村旅游景区景点,为业态布局有利和管理规范,迁移了原住民,小河淌水、村妇捣衣的淳朴自由生活美无处寻觅。“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原本是江南乡村标配的外形特征,大部分村庄都有挡风聚暖的水口林、风景林,而眼下,因建房、扩路、打造标准化园林等等,挤压了村边绿树的生存空间。同时,移植了城市园林的理念,砍老树植新苗,一扫青藤野花,植下成块成片的草皮花卉,似乎视觉冲击力增加了,但乡愁野趣的神与魂也随之丢失。

 

  笔者深知,现代文明生活方式必然恩泽乡村乡民,但总觉得乡村文明总得有别于城市文明,总得传承延续农耕文明时代的某些精华。而且,从国家政策和学界共识层面来看,乡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必须因地制宜,彰显特色,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那么,问题的症结究竟出在哪里?说到底,就是理念与实践对接的差距,是工业化理念与农耕文明模式的两难选择。

 

  乡村整理与发展进入实操阶段,会面临如下三种艰难选择。一是工业化、园林化规划、策划理念的强势导向。毋庸讳言,工业化城市化的主流观念仍浸润各行各业,产品标准化、产业区块化、管理规范化的工业文明思维模式,仍深深根植于我们的规划设计者脑海,它有意无意就忽略了乡村文明的特殊性,消解了乡村文明原生态的多样性与独特魅力。二是经营管理者的策略主导。无论是乡村风景林还是古镇古村旅游点,管理者总会从自身角度出发,追求开发效率最大化,管护成本最小化,一次性规划清理到位,将给后续管理创造很多便利。譬如,古镇古村旅游开发,留住原住民,有浓郁的农耕文明气场气息,但生产生活确会给环境保洁、景区安全带来不小的压力。两难选择,必须有一方面让出C位。三是审美追求的差异。进入文明时代以来,人们对美的标准一直争论不休,整齐划一、对称呼应是美;曲线多姿、繁复变幻也是美,关键是因地因时而异。乡村文明的主基调应该是繁复多姿之美,是芜杂的生态之美。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知,并对乡村自然、人文景观和生活状态心存敬畏,以最大的耐心,足够的情怀,保留乡村文明自由生长的空间,守护乡愁安放的一方净土。其实,这也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要求。关键在于,实践者、实操者要明理担当,善于找到现代文明与乡村文明的最佳结合点,把乡村建设得更加形神皆备、古韵犹存、美丽宜居。(林 宏)

上一篇 | 下一篇
关注“文明瓷都”微信公众号,掌握最新、最全、最权威的资讯。

怎样关注“文明瓷都”微信公众号?

1、打开微信;

2、直接扫描左方的二维码,即可关注“文明瓷都”官方微信公众号;

3、您也可以通过查找公众号“文明瓷都”,添加关注即可;

4、您可以通过搜索微信号“jdzswmb”来关注公众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