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开展“美丽乡村”三大行动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_惠州文化馆
[字体大小: ] [打印] [关闭窗口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明惠州
惠州开展“美丽乡村”三大行动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时间:2015-11-16 07:35:00  来源:惠州文化馆

  中国美农村必须美。农村美是中国美的题中应有之义和重要基石,美丽城市与美丽乡村交相辉映,才是真正的美丽中国。

  近年来,在惠州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惠州在农村开展“美丽乡村”三大行动的同时,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以美丽乡村、道德建设、健康生活、文化惠民、生态文明、平安创建、城乡结对共建、科技兴农、关爱留守儿童、法制建设等为抓手,全面深化文明村镇创建工作,着力构建整洁美观的新家园、文明健康的新生活、安全稳定的新秩序,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让农民群众共享幸福生活。

  且看今日惠州农村,山更青、水更绿、天更蓝、地更净、路更畅、家更洁、人更美,文明之花遍地开……

博罗县横河镇郭前村村民对晚辈讲中国传统文化。

  “制度保障”让农村精神文明添彩

  美丽乡村是小康社会在农村的具象化表达,是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凝练概括。

  为进一步巩固惠州文明创建成果,推进惠州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今年制订下发了《惠州市巩固文明成果三年提升计划实施方案(2015-2017)》,明确提出要紧紧抓住民风建设和环境整治两个重点,深入开展“美丽乡村·清洁先行”、“美丽乡村·清水治污”、“美丽乡村·绿满家园”三大行动,同时抓住“美丽心灵”这个关键,加大以城带乡、城乡共建的力度,组织各类文明单位建立对口扶持联络点,在更高层次、更广领域支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

  “美丽乡村是建设美丽惠州的基础,也是重点和难点。美丽乡村必须有美丽心灵。”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奕威一语中的地指出,要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就要坚持“软件”和“硬件”并重,积极开展“美丽乡村·清洁先行”、“美丽乡村·清水治污”、“美丽乡村·绿满家园”三大行动,并通过创建文明村、镇、县城,提升农村文明水平,让农村和城市的环境一同美起来,让农民和市民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同步富起来。

  “全市各级各部门要把三大行动作为整体提升农村环境质量的重要抓手,确保今年见成效、2017年实现‘家园洁、水质清、绿满园’、2020年实现‘上水平、大提升’。”市委副书记、市长麦教猛强调。

  在“美丽乡村”行动的持续推进中,一幅幅引导农民群众追求心灵美、生活美和环境美的大画卷正徐徐展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融入惠州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

  “美丽乡村”让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在博罗县罗阳镇田牌村,村民黄新容几乎每天都会打扫自家庭院和房前屋后,并将生活垃圾分类集中好,等保洁员上门收集。农村生活垃圾常态化管理,居住环境的改善以及村民素质的提高,让田牌村成了乡村旅游的好去处。

  长期以来,农村“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成为环卫保洁的盲区,“脏乱差”问题凸显,严重影响村民生活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去年,惠州启动了“美丽乡村·清洁先行”行动,这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攻坚战,同时也拉开了新阶段农村文明创建的序幕。

  走进仲恺区黄屋村,昔日曾被人诟病的垃圾乱堆放、污水横流现象如今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宽敞整洁的路面和崭新的垃圾屋。村里通过推行保洁员上门收垃圾工作制度,家家户户每天的垃圾收集后都运到垃圾处理厂进行无害化处理。曾经的垃圾困境,随着惠州开展的“美丽乡村·清洁先行”行动渐渐远去。

  惠州围绕“家园、水源、田园”大力实施清洁工程,每半个月开展一次清洁集镇、清洁村道、清洁村庄、清洁房前屋后“四清”活动,每月开展一次全面清理水体污染、生活污染、工业污染“三清理”工作。同时,建立健全长效的卫生保洁制度,并开展卫生村镇创建,大力推动改水、改厨、改厕、改圈和整治脏乱行动,让环境整治步入常态化。 

  村容村貌是农村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治环境的同时,惠州还开展了森林家园建设,通过送树苗下乡,动员千家万户在房前屋后植树。同时开展“森林家园工程”,对乡村风景林进行修复改造,保护古树名木,实现村旁、路旁、宅旁基本绿化。

  在推进乡村风貌建设的同时,众多村落依旧保持自己独有的特色,如惠城区横沥镇墨园村,在保护其原有古村落岭南风情的前提下,还对村道进行改造,实施村庄美化绿化工程等,初步构建起四季常青、花绿结合、错落有致的景观格局。惠阳区秋长街道周田村对70多株百年以上的古树名木实行全面保护,并通过政府、村集体投资和社会赞助等形式,筹集100多万元,建成80多亩古树公园。

  美丽乡村,已成为惠州村民诗意栖息的幸福家园。

道德讲堂浇灌文明开花。

   “美丽心灵”让村民文明素质提升

  农村文明创建不仅要“面子”,更要重视“里子”。农村的美不仅要打造外在环境美,更需要发挥道德的力量,提高村民文明素质,提升村民的内在美。

  博罗县湖镇镇村民陈某一直有酗酒的习惯,醉酒后经常与人发生口角,甚至动手打人。今年他被动员参加学习传统文化,经过一轮学习和反思后,他滴酒不沾,而且对父母照顾得体贴入微,现在成了村民眼中的孝子。

  “一块诚信金牌挂上去全家脸上都有光。现在大家都在比谁家挂金牌、谁家挂银牌、谁家没有挂牌。”龙门县龙田镇凌角塘村村民廖志华笑着说,评为先进户的农户可免费购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子女可优先免费读技校。

  村民的转变得益于当地开展的道德文化教育活动。为推动文明创建活动向农村延伸,加强村民思想道德教育,惠州广泛开展了“讲文明、讲科学、讲卫生、讲法治、改陋习”活动,通过道德讲堂、法制宣传教育、婚育新风进万家等载体引导村民群众崇尚科学,大力提倡文明理事、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引领农村文明新风尚。

  道德讲堂、传统文化巡讲、博仁文化学堂、道德模范评选……一系列道德文化载体在农村遍地开花。村民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下,文明素质得到不断提高。

  不仅如此,惠州还发挥道德模范示范引领作用,“十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好儿媳、好公婆、好邻居、好妯娌、美德少年“旭日奖”等评选表彰活动,发动群众在熟悉的人群中挖掘模范,在日常的生活里争做好人。

  “身边的人讲身边的事,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营造了你争我赶当好人的氛围。播下一颗颗道德的种子,文明风气便如春风般席卷惠州大地。

  “特色文化”让百姓精神生活富足

  “奉祖先、孝父母、和兄弟、睦宗族、和乡邻、教子弟、戒习染、奖名节、慎婚嫁、急赋税。”在龙门县龙田镇邬村村小径村民小组,这朗朗上口的家规家训广为传诵。小径村民小组组长梁慧强告诉记者,在好家风好家训的影响下,村民们都孝顺长辈,邻里团结和谐,村里治安稳定,无吸毒人员、赌博人员及游手好闲人员。好家训也成了该村的特色文化品牌。

  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成了惠州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正在探索的一条新路子。发展“一村一品”特色文化,不仅可以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此外,惠州还重点扶持了一批优秀乡土文化人才、特色乡土群众文化团体,建立专门的文化惠民剧目库,汇聚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剧目,开展精品剧目下基层活动。同时,一批批活跃在田埂地头的文化志愿者积极开展送戏、送电影、送图书、送展览、送科技等下乡活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丰富农村群众文化生活,让文化从高地“流”入洼地,更是“流”中有“种”,做到授人以鱼和授人以渔相结合。惠州鼓励农民群众“自创自办、自编自演、自娱自乐”,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重点扶持一批优秀乡土文化人才、特色乡土群众文化团体,利用“我们的节日”这一重要平台开展活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为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惠州还顺应城镇化进程,大力整合利用现有文化设施和资源,利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的空置校舍,借力城乡共建活动,推广农村文化广场、文化礼堂、乡村学校少年宫等建设。如今,遍布各乡镇村组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已成为当地开展农村文娱康体活动和传播科普知识、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

  “志愿服务”让文明风尚润泽乡村

  “上访给地方政府添了太多麻烦,也给自己家里带来了很多不便。”陈顺来曾是博罗县长宁镇有着10多年上访史的“上访户”,通过传统文化学习和志愿者的帮教劝导,现在的陈顺来毅然告别了“上访生涯”,积极投身到志愿服务中,并于今年3月5日被正式任命为“博仁文化志愿者服务队长宁分队队长”。

  陈顺来的转变正是因为受到志愿者与传统文化的感召。在惠州,不少志愿服务队伍自发下乡,开展优秀传统文化巡讲、结对乡村学校少年宫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等,用自己的行为去鼓舞人、感染人,以口口相传的善行故事推动农村崇德向善社会风气的形成。一个个志愿者走进农村,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用志愿精神书写大爱,播下道德种子。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浸润着惠州千家万户。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为引导惠州农村群众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惠州还大力推进基层依法治理,创新以“志愿服务+政府补助”的方式,聘请律师等法律专业人员担任村(居)“法制副主任”。

  2009年,惠阳区沙田镇田头村在上级党委的指导下,成立该区第一个法律顾问工作室,并聘请广东日升律师事务所律师钟君安当村里的“法律顾问”。村里来了个“法律顾问”,乡亲们都很捧场。“我第一次来讲课的时候,就看见有两三百个人听课,讲了两个多小时,没有一个人离开。”回想第一次到田头村的情景,钟君安印象深刻,更让他惊喜的是村民的改变。

  “法制副主任”从专业角度对矛盾纠纷进行法理分析、判断,帮助矛盾各方认清问题症结,在法律框架内提出各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配备“法制副主任”后,村民们的法律意识提升了,处理纠纷也从“打你”变成了“告你”。目前,全市1249个村(居)全部聘任了“法制副主任”。法治一进村,矛盾不出村。将矛盾化解在了基层,让和谐根植于惠州农村大地上。

   “七星耀罗浮”让文化浸润村民心灵

  “善”主题背景墙,“扬善亭”、“怀恩亭”,在博罗县横河镇郭前村上良村民小组,处处可见“善”主题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语,让“善”文化与新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无缝对接”;农家壁画反映客家生活场景,松鹤文化丰富村民生活内涵,在长宁镇松树岗村,传统文化时时刻刻浸润着村民的心灵……作为博罗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第一梯队”,省级新农村示范片的七个主体村,以七种不同的主题文化引领,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实现“七星耀罗浮”。

  今年,博罗县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以美丽乡村建设为载体,以民风建设和环境整治为重点,编组“三个梯队”,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为争创全国文明县城工作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用“六个融入”的方法,采取“六个一”的措施,着力打造“六美六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记者了解到,新农村示范片7个村分别有不同文化。每种文化都源自当地,通过巧妙的景观设计,有机融入村民的生活,让“文化”浸润村民心灵。

  该县还率先在新农村示范片实施“六个一”举措,即“一村打造一个主题文化项目,一村培育一支志愿者服务队,一村打造一个道德文化品牌,一村打造一个文化广场,一村培育一支文艺表演队伍,一村培育一支乡贤队伍”。目前,已安排志愿服务组织与各村结成对子,帮扶各村建立各自的志愿服务队伍。

  除罗浮山、长宁镇、横河镇、湖镇镇外,其余14镇各选定1个村,作为县试点村和第二梯队,参照第一梯队同步推进文明创建活动。

  岳母刺字、桃园三结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沿着罗阳镇观背村的村道行走,一幅幅唯美的墙绘穿越古今,古朴典雅跃然墙上。一幅画一个故事,一幅画一种美。2000多平方米的壁画包含着平安文化、村规民约、文明出行、法律法规、成语典故、传统美德等。“原本老旧的房体变成了生动的笔画涂鸦,而且画很生动,很形象,小孩子一看就明白。”带孩子来看画的刘先生说,这些壁画既是村里的美景,又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宣传教育基地。

  没有试点任务的村列为第三梯队,也积极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其中,以道德讲堂为主要载体,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打造道德教育载体,博罗在全县建设了500多间道德讲堂,涵盖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社区、农村等多个社会领域。

  道德凝聚力量,经典传播文明。博罗继续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文化教化大众,浸润心灵。2013年,博罗以道德讲堂为依托,开办了全省第一个以弘扬传统、经典教化为主的县级《经典频道》,每天17小时播出《经典讲堂》、《经典文化》等十大类经典文化栏目。这种形式新颖的经典文化传播模式,不仅受众面广,还很受欢迎。退休干部余联群说:“有故事,有画面,有音乐,还有动漫,能满足不同阶层和年龄段人群的需求。”为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模式,该县还以道德讲堂为基础,开办了博仁文化学堂,成立博仁文化志愿者服务队,开辟校园文化长廊,组建优秀传统文化巡讲团,不断向乡镇、农村等基层传播经典文化,构建和谐幸福的新农村。如今,优秀传统文化正以润物细无声之势,浸润着博罗千家万户。 (惠州日报 记者龚 妍 李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