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致远而行愈定——读汪远定《山水之遇》_黄山文化馆
中国文化馆总站  安徽文化馆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 黄山文化馆>开卷有益 > 正文

心致远而行愈定——读汪远定《山水之遇》

作者:黄立华 来源:黄山日报 时间:2019-10-30

  说起来有点怠慢,远定在春天的时候就把他出版的新书《山水之遇》送给了我,可我一直没有安排时间把它读完,看了一下前面李平易兄为它写的序言和附在后面的几篇评论,觉得都写得很好,我即便读完,怕也想不出更多要说的话,这样就把书搁下了。9月的时候,接到远定的电话,他说他已经离开了原先供职的县政府某机关,自愿到了一所乡村的中学,重操中学语文老师的旧业,这让我颇有点吃惊。他解释了这样做的一些原因,包括家庭方面等等,但其中还有一条就是希望工作能够单纯一点,能够有些时间多读点书、继续从事一点他喜欢的文学写作。这让我感觉这倒挺不简单,身上至少还有着一份难得的情怀。作为同样是文学爱好者的我,理当要对他的选择加以鼓励,于是又找出他的《山水之遇》认真地读了一遍,并写下了一些感想。

  正如书名所写的“山水之遇”,整本书稿表达的都是作者对家乡——徽州山水的邂逅、相处和眷恋,采用的是散文诗的体裁,整个文字清丽而娟秀,也许初读之后你会觉得这些文字出自一个男性作者的笔下未免有点纤弱,恰似远定本人给人的印象,但这恰恰给人一种本色和真挚的感觉,我当然希望作者能增添一点粗狂和豪放,但那是要在他性格本身增添了这些气质之后,而不是着意为此反而失去了他的本真。

  遇见徽州的山水,从而产生诗意的遐想,这本来是很平常的事情。但这种相遇却也会出现或者如走马观花的浮略、或者如身在庐山的茫然,真正能达到“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的境界,却需要相互的理解、感悟和契合。作者选择散文诗的形式来记录这一切,就意在表明他并不满足于表面的描述性的观感和那种千人一词的赞叹,而更看重自己内心深处的触动和体验。一个生在徽州、长在徽州、在徽州的灵山秀水之间成长的心灵到底是如何在这片山水的熏陶和哺育之下领会山之仁厚、水之睿智、生之艰辛、活之况味,为此,他走进新安之源、登上月华之巅、踏访朱升故里、寻觅东源足迹,所有的相遇都是一次精神的筵宴,所有的面对也都是再一次心灵的洗礼。作者挚爱这片山水、敬仰留下了创造业绩的先贤,他用他流自心底的诗句向他们致敬,也向他们报告着一个后生对家园、故土和亲人的眷恋和忠诚。这些年读到了太多关于徽州的文字,即便有不少都是出自本土作家的笔下,然而总让我有一种“隔”的感觉。这种“隔”大抵是指缺少一种来自灵魂深处的体验,没有真正触摸到徽州的温度和底蕴,而太多表面的浮光掠影。

  在本书当中,其实我们也发现作者笔下不同的篇什也有着这种体验的参差不齐,但那些较好的作品,特别是涉及家乡休宁的一些篇章,却给我们留下很深的印象,在表达上作者似乎也找到了自己最希望和理想的方式。像写横江、白岳、龙田的那些文字。李平易先生在为该书作序中写道:作者“一直保持着少年时的虎虎生气、气韵饱满——某种程度上也保留了些许青涩”,对此我深以为然,“少年生气”正是该书最为可贵之处,也是远定为人的可爱之处,他对文学的虔诚其实也正源于他的这份“少年生气”,既充满真诚、也不吝投入。至于“些许青涩”则正表明他的写作还有着极大的提升空间,这种提升体现在好多方面,比如宏观上视野如何更加开阔、微观上眼光如何更加独到和深入。

  从青涩到成熟固然是人人都必然经历的过程,但我希望并且相信,作者有朝一日必定能向读者奉献出成熟的果实,而那时候的远定,其文字和心灵依旧仍是少年!(黄立华)

责任编辑: 胡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