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顺兆:一枝一叶总关情_黄山文化馆
中国文化馆总站  安徽文化馆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 黄山文化馆>好人好事 > 正文

丁顺兆:一枝一叶总关情

作者:江伟民 来源:黄山日报 时间:2019-10-18

  丁顺兆出生于1968年10月,现为休宁县海阳中学的一名教师。初识丁老师,得从8年前说起。2012年,笔者在休宁电视台工作,在采访溪口镇江潭村烈军属汪梅珍时,带着我们采访的村里群众介绍,汪梅珍老人平时一个人生活,要不是学校的丁老师一天跑上好几趟来照顾服侍,哪能这般开心、滋润?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大家所说的丁老师就是丁顺兆。1991年12月从部队转业之后,丁顺兆成了江潭初级中学的一名教师。从那时起,他就承担起了汪梅珍老人的饮食起居。“那个时候老人就70多岁了,一个小脚老太,柴米油盐的都是我帮着张罗。”丁顺兆告诉我们,汪梅珍是烈军属,唯一的儿子在部队执行任务时牺牲了,多年来一直孤身一人靠着抚恤金过日子。也就是从那时起,丁顺兆发誓一定要尽自己所能照顾好汪老太。“我是一名退伍军人,在部队也受过重伤,当时母亲得知我的情况哭了好几天,所以我完全能够理解老人家失孤的悲痛。”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在丁顺兆的悉心照顾下,汪老太的身体一日好过一日,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灿烂,直至2013年汪老太95岁高龄辞世时,丁老师已经整整照料了20年。

  “丁老师工资有一半以上都贴在外面了。不是给老人买水果、买日用品,就是为他们添衣添被,丁老师真是难得的好人。”当地人说,除了汪梅珍老人,丁顺兆还主动照顾南下离休干部陈志平老人。

  陈志平的丈夫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前几年去世了,他们唯一女儿在那个特殊的战争年代,只能送给江苏某地的一户农家收养,直到解放后才寻到女儿的下落。陈老太为了报答女儿的养父母,一直没让女儿回到自己身边来。丁顺兆的出现,让老人孤独的脸上有了笑容。“组织上派你这个‘小鬼’过来照顾我,我以后的生活就不用担心了。”从1998年的那个枫叶泛红的秋天开始,丁顺兆的亲情档案里又多了一位陈姓老太。直到十年后的2008年,陈老太被已经退休的女儿女婿接走抚养。

  这十年,陈老太因为身体的原因,需要长期住在溪口医院,丁顺兆就隔三岔五的往溪口医院跑。一年一度到县医院体检,陈老太腿脚负过伤,无法站立行走,丁顺兆就背着她楼上楼下地检查……临走时,陈老太的女儿掏出一万块钱硬是往他怀里塞,丁顺兆说什么也不肯收,在他的心中,这位老太太早已成了他的亲人。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当了教师的丁顺兆,无疑接触最多的就是学生。江潭初级中学地处深山之中,上世纪九十年代,农村经济条件相对落后,不少村民因无一技之长或因身体原因而陷入贫困。

  “那时候九年义务教育还没有实施,国家也没有出台学杂费的减免政策,不少学生就是因为交不起学费而辍学。说实话,我当时心里特别着急。”在丁顺兆眼中,一个孩子初中没毕业就辍学在家,所学知识根本不能满足社会的快速发展需求。“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可再有限我也要做点什么才行。”

  从2004年开始,丁顺兆开始以一己之力,每年帮扶相对困难的学生。“那时候丁老师的工资一千元不到,加上他的爱人没工作,家里还有老人要赡养,他的女儿还在读书,能挤出钱来资助辍学学生,真的不简单。”在江潭村行走,只要向当地人讲起丁顺兆的名字,人人都会竖起大拇指。就这样,丁顺兆在政府出台减免学费的前期,一共资助了3名学生,还资助了一名程姓孤儿,助其读完职业高中。

  现在丁老师资助的孩子们大多已参加工作,在他们的心中,丁老师就是雷锋精神的最好写照。大家纷纷表示一定要尽自己的能力反馈社会,资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把丁老师的爱心传递下去。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12年丁顺兆荣获“我最感动的江淮志愿服务优秀典型”,成了我市第一个获此殊荣的获奖者。

  2008年汶川大地震,丁老师先后捐款或以特殊党费的形式共捐赠了4600元爱心款;2011年10月屯溪昱中花园开展的“倾城之爱——救助小宇航”活动,丁老师骑着摩托车从老家赶来捐赠了500元;商山镇一李姓学生患病、渭桥乡一对父子双双患上重症、蓝田镇一学生患重病、爱心圆梦大学捐款,在这些献爱心的人潮中,我们时时处处都能看到丁老师的身影……2016年他又给海阳镇一个患白血病的女孩捐赠了2200元爱心款。

  这些年来,丁顺兆累计捐赠的款项超过了5万元,许多受捐者却连他的名字都不知道。

  “他们比我更困难”

  2017年10月的一天,丁顺兆的妻子突然感到身体不适,经查患了重疾。“犹如晴天霹雳一般,我当时整个人都快垮了。”妻子病情确诊后,一家人开始了“休宁—屯溪—市医院”三点一线的循环之中,开始了“打点滴—化疗—放疗”的求治之路。

  每隔21天就要进行一次的治疗,每次花费上万元的高昂医药费。看着越发清瘦的妻子,丁顺兆从不言弃。妻子一共进行了17次化疗,进口化疗药水一支就要7600元,光治疗前前后后就花了20多万元。

  “自己都在借钱给妻子治病,可丁老师看到别人困难,还是要尽力资助。”丁顺兆的爱心灯塔一直高悬着,明亮着,从没熄灭过。“他呀,还是十分关心社会公益事业,只要看到爱心筹款,他多多少少都要捐上一二百元。”熟悉丁顺兆的汪姓同事向笔者介绍。2019年春季报名时,在齐宁社区工作人员口中得知一女孩母亲去世、父亲患障碍性精神病、爷爷瘫痪在床,全家就靠她年迈的奶奶拖着疲惫的身躯照顾她的爷爷和父亲时,他又一次暗下决心,哪怕妻子需要继续花费巨额医药费,也要挤出有限的伤残军人优抚款来,按每学期1000元资助这个女孩读完大学。

  多年来,他先后获得县优秀教师、黄山好人、市最美退役军人提名奖、省儿童慈善爱心奉献奖、省首届儿童公益慈善奖、省五好家庭等荣誉称号。“妻子的病痛,让我再次感受到健康的重要,也更加能够体会到疾病带给一个家庭的痛苦。他们还是比我更困难,我再穷再难,该帮的还是要帮一把。”(江伟民)

责任编辑: 胡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