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荣福在给学生们打饭菜。张洁/摄
33年来,他先后走遍株洲醴陵最北的半边山、杉帽尖、瓦子坪村所有崎岖的山路;800多名他教过的学生家里,每一户都留下他家访时的足迹。
凭一颗爱心坚守山村几十年,默默无闻奉献教育事业,醴陵市官庄乡瓦子坪小学的刘荣福老师,曾20余次获得教育工作先进个人称号。今年8月,他被评为湖南“最可爱的乡村教师”,也是株洲地区惟一获此殊荣的教师。
33年前,他选择执教大山深处
官庄乡是醴陵市最北的乡镇,这里群山环抱、地广人稀,距离醴陵城区有70多公里。上世纪八十年代,当地老百姓想出门就得爬山,因为交通不便,有的人甚至一辈子没进过城。1980年,刘荣福参加民办教师招聘考试,以优异的成绩被录用,并安排在官庄乡半边山小学教书。
半边山小学相当简陋,3个不同年级的学生仅由一个老师授课,由土墙砌成的20多平方米的教室,是孩子们开展教学活动的场地。很多外派来的老师,不出几个月,就坚持不住了。
这一切刘荣福看在眼里,可他什么也没说,只是默默地做着。桌椅残缺,他从自家拿来木板、钉子,将其修好;孩子们吃不上热饭热菜,他就自己烧柴火给带饭的学生热饭菜;课堂内无法完成的教学任务,他在课后挤出时间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36个孩子3个班,他既当校长又当老师,常常在深夜11时以后,仍在备3个年级的课。尽管条件如此艰苦,刘荣福当时任教的学生平均成绩却名列全乡第一。
学校,是孩子们另一个温暖的家
官庄乡半边山小学、杉帽尖小学、瓦子坪小学,刘荣福先后任教的学校都是最偏僻的。他现在任教的瓦子坪小学曾经也是破旧不堪,进出的路都是泥泞的山路。“窗户连玻璃都没有,一到冬天四面来风,大人都冷得受不了。”同事钟丽英老师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感触良多。
为了让孩子们有个更好的学习环境,刘荣福四处奔波,打报告请求重建校舍。几经辗转,他的请求终于得到了上级领导的重视,学校被列为醴陵教育系统重点环改项目之一。去年,学校翻修一新,并新建了一幢综合楼。
山区孩子的家大部分离学校很远,住得最远的孩子,上学来回要翻几座大山,走十几里山路。看着孩子们颤颤巍巍地走在泥泞崎岖的山路上,刘荣福向上级部门提议将学校改为寄宿制,得到允诺。
从此,他全心照顾管理寄宿的75个孩子。有学生病了,他赶紧骑着摩托车把孩子送去诊所,如果病情严重,他还要及时联系家长,或者送孩子回家。自己的家离学校不到3公里,他却只有在周末才能回去。
“把学生交给刘老师,我们放心﹗”
很多山区孩子的父母在外地务工,饮食起居由祖辈照顾。刘荣福不仅当老师,还像父母一样给他们更多的关爱。
瓦子坪小学有个学生叫林勇,患有先天性弱智。每次下雨天,刘荣福都要骑着摩托车,行驶6公里的山路,将他送回家。平日,林勇一个人回去的时候,他也总是要打电话询问在家照顾他的祖母,确认他的安全。
刘荣福把全部的心思都花在了学生身上,却忽略了自己的健康。2000年,他被查出在患上了不治之症——矽肺。去年9月,他做了疝气手术,医生提议他休假2个星期,可他手术后的第4天就来到了学校。此外,腰椎间盘突出的问题也一直困扰着他,严重时他连站立和行走都有困难。医生多次建议他休假,可他执意一边上课,一边治疗。
任教33年,刘荣福教过800多名学生,家长们都说:“把学生交给刘老师,我们放心﹗”尽管有很多次离开山区进城的机会,但刘荣福都选择了放弃,继续坚守山村学校。有人不懂他为了什么,他的回答很憨厚:“我舍不得这里的孩子啊!”
编辑:向胤蓉
来源:株洲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