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各种口味的粽子。图片来源:湘潭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方阳 摄
湘潭人过端午节,是十分热闹的。那些传统的端午民俗,透过划龙舟,通过挂艾叶和菖蒲等日常生活细节,传递出来。
清晨,农人早早起来,便到地里割艾草和菖蒲,挂在门框的两边。再扯来葛藤,绕门框悬挂。民间流传,葛藤中间的叶片最好是36片,取36天罡的数字,以祈求神灵保佑。在湘潭县的农村,习惯了把菖蒲当斩妖剑、艾草当打妖鞭、葛藤当捆妖索。齐白石就曾在诗中这样写道:“岁岁端阳节,菖蒲插满门,果然真是剑,应享太平春。”
因为艾草、菖蒲、葛藤都是药性植物,除了挂在门上驱蚊,在端午这天用艾草煮水洗澡,又让人再舒服不过了。
包粽子是另一个种乐趣。将采摘或者集市上买来的箬叶绕成圆锥形,再用调羹舀几勺泡好的糯米进去,并用筷子将米戳紧,制作成角棕,用线捆绑好,一个手工粽子便制作好了。
农历五月,瓜果飘香,荷花盛开。农人去菜园子里采摘新鲜的黄瓜、丝瓜、四季豆,有吃不完的,便送给邻居。新鲜的莲蓬已经开始可以采摘,人们还采摘荷叶,放火上蒸了,做荷叶糯米鸡吃。这些美味佳肴,都端上桌,再加上粽子、咸鸭蛋、包子等,中餐便足够丰盛了。
在乡里,依水而居,划龙舟也是人们一年中十分期盼的事。在涟水的石潭、杨嘉桥和涓水的花石、射埠一带,素有举办龙舟赛的传统。它的热闹程度,甚至不亚于过年。在端午这天,男方提着粽子、咸鸭蛋和包子等食品,上岳家拜节。继而,亲人朋友相邀看龙舟,这倒不失另一种风趣与热闹。
端午节前一天,位于涟水流域的湘潭县杨嘉桥镇金福码头,彩旗飘飘,呐喊声、欢呼声连成一片,热闹得很。江中龙舟竞风流,涟水河岸郁郁葱葱,密密匝匝站满了村民。为了隔得更近,看得更清楚,有些村民干脆脱掉鞋子,站在水里观看。小孩子则骑在父亲肩头,“居高”望远,抢占最佳观赛位置。
湘潭人喜好江中竞舟,关于龙舟,曾流传着颇具地方特色的“无头龙舟”的传说。
据说,千帆竞渡,曾有一条龙船没有龙头,却一样奋勇向前。这在王闿运编的《湘潭县志》(光绪刊)有记载,“涟水入湘十里而经壶山,回复成潭,即渔潭矣。《南迁录》言:有人入潭,石穴窈明,中有古鼎,疑为禹沉厌水之器。又尝因竞渡,没入一舟,舟人皆见髯叟,引至其宫,皆云母流离,玉堂荃壁。奏技七日,仍还故处,而取去龙头,至今犹有一舸无头,志灵怪也。”龙舟竞渡,有一条龙舟沉到壶山下的陶公潭,划船人有了一番游龙宫的经历,七天后回到岸上,便把这条船的龙头摘下来,以示纪念。也有传言说,划船人在龙宫停留七天,欲离开时,龙王认为龙头为龙宫专属之物,便将龙头“没收”了。
这种风习在清朝乾隆年间流传于湘潭的《竹枝词》中也有记载:“龙船驿外赛端阳,认得船头是阿郎。底事失头龙诧异,黄龙久不下观湘。”这正是:一船下水无龙头。(湘潭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曾明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