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文化馆

没有暖气的古人怎么取暖?

发表日期:2017-11-20来源:责任编辑:吴成刚

    近几天,气温突降,市民大多时候待在室内。有了暖气或空调,人们不至于难以忍受寒冷。那么,古代没有暖气,人们是怎么取暖的?

    用火取暖

    其实,远在旧石器时代,北京人就会使用和控制火了。考古学家发现,北京人用火来烧烤食物、照明和取暖。在这一时期的居住遗址内,还发现过用火的烧土面和灶坑。可以推断,那时候的人们主要是通过烧火取暖。

    春秋时期,开始使用器具烧炭取暖,用具的名称叫作燎炉。燎炉一般附有炭箕,用来转移火种和添加木炭。不过,此时的人们聪明了许多,御寒取暖的方式不仅仅是烧炭。

    秦朝时,在贵族家庭和皇宫内出现了壁炉和火墙等取暖工具。考古学家在咸阳宫遗址的洗浴池旁边发现了三座壁炉,其中两座供浴室使用,第三座供秦皇专用。壁炉里主要是烧炭,并且将出烟孔放在室外,避免人因炭烟中毒。

    另外,在秦兴乐宫遗址中还发现了火墙,即用两块筒瓦相扣,做成管道包在墙的内侧,与灶相连通。这已经具备了火炕、暖气的雏形。

    明清的皇宫都选在北京,因此御寒是一大问题。于是,在搭建皇宫时,建筑师们想方设法使皇帝和妃嫔们感觉暖和。比如,他们会将宫殿的墙壁砌成空心的夹墙,也就是俗称的火墙。墙下面挖有火道,添火的炭口设在殿外的廊檐底下。在炭口点火后,热气就会顺着整个夹墙瞬间提升屋内的温度。

    明清时期开始流行“火地取暖”,这在北方少数民族中十分普遍。火炕是北方居民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探险家间宫林藏在《东鞑纪行》中说:“屋内四周垒炕,外面以石砌成,中空,于两端之近门处从上凿孔修灶。故炊烟不外溢, 均经炕洞达屋之四周后, 从屋外之木烟筒中冒出。因此,严冬积雪季节,屋内亦感温暖,不穴居亦可过冬。”这种火炕随着满人的入关而传入皇宫。

    清朝皇宫中的暖阁就是根据火炕原理改造成的地下火道。《宫女谈往录》中,慈禧太后身边的宫女就回忆道:“宫殿建筑都是悬空的,像现在的楼房有地下室一样。冬天用铁制的辘轳车,把烧好的炭推进地下室取暖,人在屋子里像在暖炕上一样。”

    为了保障取暖,宫里还专门设置了负责供暖事宜的机构,称作“惜薪司”。这个职位的官员虽然职权少,但是非常有地位,因为他可以在御前侍候,有着“近侍牌子” 之称。这个部门在康熙后改称营造司,隶属内务府。

    用花椒取暖

    说起调节室内温度,现代人通常采用的设备是空调。殊不知,聪明的古人也有办法调节室内温度。冬天,古人待在屋子里时,也能感受到现代人使用暖气的幸福。

    在秦汉时,冬天可以调节室内温度的房间已出现,时称温调房。东汉科学家张衡所着的《西京赋》里的“朝堂承东,温调延北”中的“温调”,说的就是这种温调房。当时,一般贵族家庭都有这样的房间,皇家当然更不例外。皇家的温调房空间更大、更高级,被称为温调殿。冬天,温调殿是皇帝、太后、皇后和妃嫔所居之地,也是皇帝与核心臣僚议事和接待重要来宾的场所。

    是什么使得房间具有保暖功能?

    有一种说法是“以椒为泥涂室”。《汉宫仪》中称:“皇后称椒房,以椒涂室,主温暖除恶气也。”当时,花椒已被视为一种防寒保暖材料,人们将其捣碎和泥,制成墙壁的保温层。椒房殿的墙壁还挂有锦绣壁毯,地上铺着厚厚的西域毛毯,设火齐屏风,还用大雁羽毛做成幔帐。在这样的房间里生活,冬天自然不会感觉寒冷。这种奢华的保暖建筑方法也被后人效仿。据《世说新语》记载,西晋全国首富石崇便“以椒为泥涂室”。

    用器具取暖

    古人没有现代的电热取暖器,主要的取暖工具是火盆、炉子。手炉、足炉、熏炉是中国古人冬天最常用的取暖器具。

    手炉是用来暖手的小火炉,精巧玲珑,形状多样,里边放火炭或尚有余热的灶灰,外面加罩。手炉甚至可放在袖子里暖手,又被称为暖手炉、火笼。

    明代时,手炉的样式开始变得繁多起来,也愈发小巧,可放在袖中。明朝时人们越来越懂得享受与养生,在手炉中除了放置取暖的炭灰外,还会放些香薰和药材。手炉逐渐成为贵族把玩的艺术品,材料和做工也逐渐考究起来。

    清代诗人张劭曾作诗赞之:“松灰笼暖袖先知,银叶香飘篆一丝。顶伴梅花平出网,展环竹节卧生枝。纵使诗家寒到骨,阳春腕底已生姿。”

    宋朝还有一种特殊的保暖用具,叫作“汤婆子”,又称“锡夫人”“汤媪”“脚婆”,类似于热水袋,一般是由锡或者铜制成椭球状或南瓜状的瓶子。其上方开口并带有帽子,从这个口子里灌进去热水,临睡前放在被子里。“汤婆子”不容易损坏,大多数老百姓在婚嫁时还会将其作为送礼的物件。有的“汤婆子”还会传给几代人。直到清朝甚至现代,“汤婆子”依然是百姓家的“取暖神器”。

    熏炉是用陶土或铜、铁制成的贮火器具,宫里使用的一般为铜质,做工精致,民间多用陶土、铁制作。熏炉又被称为暖炉、红炉,专门供人在室内使用。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把熏炉称为“别春炉”,有诗云:“暖阁春初入,温炉兴渐阑。晚风犹冷在,夜火且留看。独宿相依久,多情欲别难。谁能共天语,长遣四时寒。”

    此外,室内也会设有熏笼。熏笼的起源已经很难考证,不过在东汉的《说文》中有关于熏笼的注释。唐代的白居易在《宫词》一诗中写道:“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熏笼坐到明。”熏笼分为盆和笼两个部分,十分精美。大的熏笼有50公斤重、1米多高。有的熏笼是青铜鎏金的,还有珐琅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坤宁宫等处的熏笼大小不一,十分华丽。(人民)

本站专题
文明播报 更多>>
优秀博文展示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