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底蕴-长沙县文化馆
今天是:
中国文化馆总站
当前位置: 首页->人文底蕴

许光达故居

2015-07-29作者: 吴 家齐 来源: 长沙县文化馆
分享到:0

  许光达故居位于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黄兴镇,是开国大将许光达出生和早年生活的地方。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是长沙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故居占地面积1.62亩,两进,21间房,砖木结构,青瓦脚,土砖墙,木格窗,木框大门,杉木前廊檐柱,三合土地面,典型的南方清末建筑风格。1908年11月19日,许光达诞生于进门厅屋前房,并在此度过了童年和学生时代。2005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曾庆红考察长沙县时提出修复许光达故居为革命纪念地。遵照指示,长沙市把其故居的原有14间民居土房按原样修复。故居大厅内挂了9幅许光达的生活照片,两间卧室存有床、衣柜等实物,一间厨房摆放了传统的蝴蝶灶,另一间摆放农具的房间有纺车、蓑衣和拌桶等。许光达故居为研究许光达大将青少年时期活动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建筑本身具有很高的历史、文物价值。 

  许光达在1955年得知将被授予大将军衔时,主动写信给毛泽东主席要求降衔,因此十名大将中只有他是五级。为纪念许光达戎马一生的丰功伟绩,弘扬其谦虚宽厚的革命情怀,除恢复了故居原有建筑物、整治周边环境及新建有许光达事迹陈列馆外,在故居前还新增添一处“让衔碑”,碑高2.5米,宽约5米,重30吨,为一面旗帜外形的花岗岩麻石材质,碑上方嵌有许光达大将的石雕像,内嵌许光达上书毛泽东主席主动要求降衔的书信。碑文由着名书法家李铎将军篆写。许光达故居及旁边的陈列室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许光达(1908.11.19~1969.6.3),原名许德华,湖南省长沙县东山市萝卜冲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大将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军事家。1925年5月在长沙师范学校读书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 9月,转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春入黄埔军校第5期学习,后来编入炮兵科(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1927年5月编入中央独立师,参加了武汉卫戍司令叶挺将军领导的反击军阀夏斗寅叛军的作战。7月,在国民革命军第4军炮兵营任见习排长。8月,在江西宁都加入南昌起义部队。曾任11军25师75团排长、代理连长,参加了会昌和三河坝等战斗。后在国民党军中做兵运工作。1928年6月20日与邹靖华结婚。1929年10月,被中共中央派往洪湖革命根据地,1930年2月,参与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6军,先后任军参谋长,第17师政治委员和师长等职。参与开辟了以洪湖为中心的湘鄂西苏区,多次率部参加反“围剿”作战。1932年春身负重伤,后赴苏联治疗。在苏联期间,曾入国际列宁学院和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  

  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历任抗日军政大学训练部部长、教育长、第三分校校长,从事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研究,培养抗日军政干部。1941年 1月,任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参谋部部长,兼延安交通司令、防空司令、卫戍司令。后任八路军第120师独立第2旅旅长兼晋绥军区第 2军分区司令员,在五寨、神池、保德、偏关一带,领导军民开展游击战,巩固和扩大抗日根据地。  

  解放战争初期,任晋绥军区第3纵队司令员。1947年8月,率3纵队西渡黄河,改属西北野战军(后为第一野战军),参加了沙家店、延(川)清(涧)、宜川等战役。1949年1月,任军长。7月任第2兵团司令员,在围歼国民党军胡宗南部主力的扶眉战役中,率部迂回敌后,断敌退路,为保证战役全胜起了重要作用。继而挥师西进,攻破兰州南山敌军主阵地,抢占黄河大桥,与第19兵团全歼城中守敌,解放兰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受命组建装甲兵。1950年6月,任装甲兵司令员,领导组建了装甲兵的机关、部队、院校、基地和科研机构。在装甲兵建设中,强调“没有技术就没有装甲部队”,要求政治工作与军事技术工作相结合、军事训练与实战需要相结合,注意研究外国先进军事科学技术,重视干部的培养和对知识分子的使用。曾先后兼任坦克学校校长和装甲兵学院院长。

  1955年9月被授予大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1956年,被选为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1959年9月任国防部副部长。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1969年6月3日在北京逝世。

  红色路线:路线1:市内乘星沙105到达光达故居站下车。路线2:乘长沙地铁二号线到光达站下车,换乘星沙105到光达故居站下车

上一篇: 李维汉故居
下一篇: 黄兴故居
主题活动更多>>
公告公示更多>>
星沙时评更多>>
文化馆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