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不止是人们身体的住处,更是人们心灵的归宿。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曾说:“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
千家万户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我们的节日·中秋节将临,让我们走进河南5个家庭,倾听他们的故事,见证时代的变迁,感受家风的力量。
今日,河南省文明家庭成员杜雪娥,为您讲述她们家的那些事儿。
河南省文明家庭杜雪娥其乐融融的一家人
水有源头,树有根,源远方可流长,根深才能叶茂。在河南焦作,有这样一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有着8个小家庭、39口人,家庭成员之间和睦相处,尊卑有序。
好家风成就好家庭,中秋节来临之际,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个大家庭,感受它的和谐美满和幸福温馨。
言传身教“清雪堂”里传家风
1951年,杜雪娥随着丈夫赵清武从博爱老家来到焦作,住在不足10平方米的土坯房里。
8个儿女相继降生后,给这个家添了生机也增了负担。赵清武每月几十元的收入,既要养育孩子,还要赡养母亲,并且要帮扶在老家的亲戚。为了补贴家用、帮助亲朋,夫妇俩带着年龄稍大些的孩子开荒种地、敲石子、编荆排,艰辛度日。
2003年,赵清武去世。儿女们把对父亲离去的悲伤化为对母亲加倍的孝心。家人不仅有孝顺的精神,在孝顺老人方面还有一个标准,就是让母亲开心、快乐。
无论工作多忙,杜雪娥老人的大儿子赵风录每天都要牵着她的手到小游园里散步。二儿子赵风祯,每天早上都在杜雪娥老人起床前把买好的早餐送到家中;小儿子赵方去外地参加活动,经常带着母亲。
家风如春雨,润物细无声。杜雪娥经常对儿女们说:“把工作干好就是最大的尽孝,把孩子照顾好、教育好才是你们最重要的事。”正是在杜雪娥老人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传统美德在这个家里得到了传承和发扬。
为了更好地凝聚大家,全家人从赵清武、杜雪娥两位老人名字中各取一个字作为家族文化凝练的称号:“清雪堂”。
如今,在这个大家庭,无论哪个孩子过生日,都要给自己母亲跪拜,母亲会给一个66元红包,过生日的人要给自己的母亲洗脚。这已经形成这个大家族的优良传统。
杜雪娥家庭全家福
播撒大爱 大家庭设立基金会
识字甚少的杜雪娥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秧。积德行善在这个家里是杜雪娥老人传下来的好习惯。2014年,在杜雪娥的带领下,“清雪堂教育关爱基金”成立了,用于资助贫困学生和奖励家族中获得成就的孩子。
2015年,杜雪娥老人为中站区许衡街道东冯封村的一个单亲孩子送去2000元善款;2016年,杜雪娥老人带领全家人为福康学校的孩子送去爱心物资;2018年,杜雪娥老人还资助一批贫困大学生……
杜雪娥老人常说:我的任务就是教育好子女,当好人做好事,不给社会添麻烦,多给国家做贡献。
在这种好家风影响下,全家人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其中赵风祯经营的公司中,安置了上百名下岗职工就业,设立孝道奖、参与社会慈善活动,并一次捐款6万元资助环卫工人;赵方经营的培训学校中,专门开设了国学课程、为贫困学生的减免学费、资助社会贫困群体,一次捐款10万元资助焦作市南水北调拆迁区贫困儿童。
月圆中秋节 人离得远了情依然浓
中秋节,对于杜雪娥家庭来说,是和春节一样重要的节日。
当大河网政务记者问到对于儿时中秋节的回忆时,杜学娥说:“小时候家里太穷了,有时饭都吃不上,更没有条件过节了。”
“当时生活比较困难,一块月饼分成四份,大家都舍不得吃,就让给父母吃,父母又让我们吃。”赵风录谈及儿时的中秋节时表示,虽然辛苦,但是很幸福。
现在,每到中秋节,杜雪娥家人团聚在一起,吃着又香又甜的月饼。同时也是一次家庭会议,家人一起分享大半年来在生活、工作中的收获,对于某个小家庭出现的困难共同出主意想办法,对于重要的问题形成共识之后由杜雪娥老人拍板定夺。除了春节,这也是全家人最盼望过的节日。
如今,随着家庭人口的增加,杜雪娥老人的儿孙们在全国各地求学创业的多了,中秋节假期短,人聚的虽然不全,但会改为电话问候和微信视频聚会,他们的亲情依然很浓很浓。(策划/张培君 统筹/安艳鸽 康世甫 海报制作/韩雨松 剪辑/彭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