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恩莫要止于默念---河南文化馆
首页 推荐阅读 地方动态 文明城市 文明村镇 道德模范 文明视点 河南好人馆 主题活动 头条 中国文化馆联盟
聚焦 图说河南 未成年人 志愿服务 文明单位 河南好人 文明简报 我们的节日 公益广告 微博 河南联盟网站

亲恩莫要止于默念

发表时间:2017-06-19  来源:河南文化馆 字体:[大][中][小]  [关闭]

  赵志疆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父亲”是一个提到就会感觉温暖的称呼。昨天(6月18日)是“父亲节”,这个起源于美国、现已广泛流传于世界各地的节日,寄托着人们对父爱的无尽赞颂与感念。我们身边,无数人用各种方式向自己父亲表示感恩。

  这是令人愁肠百结的感悟——“你养我小,我养你老。是多么幸福的事情!现在你已经老去!我不能为你养老!还要你为我养小!父亲你辛苦了!愿天下所有的父母身体健康!”意外瘫痪在床的高斌,在病房里更新了自己的微信朋友圈。这是令人潸然泪下的祝福——“爸爸你最爱说谎,你答应我的事情从(来)做不到……”郑州公交二公司四车队28路车长李宁,收到了7岁儿子写给他的一封信,一直被车队同事称为“硬汉”的李宁,看完信后忍不住落泪。相比之下,这是温情满满的体验——郑州南阳路与群办路交叉口,80后孙建超站在路口疏导交通,和他搭伴的是上小学三年级的女儿孙思雅。“父亲节”前一天,像孙建超、孙思雅这样的“父女兵”,仅南阳路和群办路两条路上就有7对,成为郑州街头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提起父爱,人们惯常使用的是“父爱如山”。所谓“仁者乐山”,山不仅有伟岸的身姿,同时有坚毅的品格,其无忧无惧、不悲不喜,淡定从容地面对风霜雨雪、沧海桑田。这一切,不失为对“父亲”一词最好的总结。少不更事时,父亲像大山一样张开宽广的臂膀,为我们撑起一方自由成长的乐土;长大成人后,父亲依然像大山一样岿然不动,随时准备成为我们最坚实的后盾。也许是因为山的身姿过于伟岸,习惯于仰视的我们不免有“不识庐山真面目”之惑,乃至于总是在挣脱山的怀抱之后,才能在远远眺望中发现山的另一种美,并情不自禁为之赞叹不已。我想,这大概是不少人对待父亲的态度——朝夕相处的时光,未必觉得每天都其乐融融,远隔千山万水之后,才发现曾经的分分秒秒都是最温馨的记忆。

  传统的中国艺术作品讲究“留白”,这一极具中国美学特征的表现方式,也不可避免地浸淫于我们的精神世界,其中尤以亲情交往为甚。于长辈来说,讲究“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于晚辈而言,遵循“大恩不言谢”。因为不言亲恩,构成了我们含蓄的国民性格,生活中固然留下许多只可意会的美妙意境,却也因此平添了些许难以弥补的遗憾——多少弥留之际的老人苦苦支撑,只为了等到远道而来的子女,多少人再听一句“爸爸”这样的小小心愿,最终却饮恨难偿。“子欲养而亲不待”的人生憾事,并非特指物质层面,精神赡养何尝不是如此?

  朱自清的《背影》一文脍炙人口,其中感人至深的莫过于那个蹒跚的背影。虽然自始至终没有谈及感恩父爱,但浓浓爱意足以力透纸背。作为最广泛的创作题材之一,关于父爱的文学作品不胜枚举,不仅名师大家可以感人至深,名不见经传者同样足以令人触景生情。究其原因,真挚的感情往往比文字技巧更能打动人心。每一个饱蘸深情的文字,都是一个拨动人们心弦的音符,以此而论,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最优秀的作者。面对“父亲节”林林总总的暖文,值得扪心自问的是,我们是否当面向至亲袒露心扉?

  “母亲节”歌颂母亲,“父亲节”赞美父亲,这种形式本身固然没错,但在一时喧嚣过后,这种温暖的表述方式是否还能得以延续?感恩我们的父亲、母亲,不是为了温暖自己,更不是为了取悦他人,需要的是将这种精神慰藉直接传递给我们所感恩的人。从这种意义上说,“母亲节”和“父亲节”只是我们感恩父母的开始,决不能因此意味着全部。

【责任编辑:安艳鸽】

河南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 大河网 承办

豫ICP备0700635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