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茄子和西红柿一共是10.6元,你拿10元吧。”结了账,朴实的王培云又往顾客袋子里多塞了两个西红柿……记者在邯郸武安活水村见到王培云时,她正在自己的大棚前给前来买菜的村民称现摘的蔬菜。
她黑瘦的面庞上挂着明媚的笑容,说起话来铿锵有力,身上再也找不到几年前那个觉得天都塌下来活不下去的农村妇女的影子。取而代之的是积极、乐观,浑身透着一股对生活不服输的干劲!
丈夫因癌去世,给时年42岁的王培云留下一屁股债和一个需要照顾的婆婆及一双还在上学的儿女。为了不耽误孩子上学,没文化、不识字、一直围着锅台转的王培云被迫外出打工,日子过得艰难拮据。本来,她以为自己的后半辈子就这样了,可市委书记的到来,让她重新燃起对美好生活的希望。
2014年4月4日上午,市委书记高宏志专程来到武安活水村王培云家中,不仅为他们带来慰问金和慰问品,还带来了党和政府的温暖、奔向致富路的希望。
“我今天先来认认门,以后咱两家就是亲戚了,有什么困难尽管说,我们会竭尽全力帮助你们。”那一天,高宏志走进王培云的家中,从种地面积到日常收入,从子女教育到老人赡养,与她拉起家常。王培云成为高宏志“一帮一”结对帮扶对象,与书记结成了亲戚。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详细了解了王培云的生活现状后,高宏志结合当地环境,鼓励王培云试着建蔬菜大棚,种有机蔬菜。随后协调有关部门给予帮助和支持。书记的“指点”让王培云兴奋地睡不着觉。第二天,她就开始找合适地块,拉土垫地,建蔬菜大棚……一个月后,3个蔬菜大棚建成了,种上了西红柿、茄子、青椒等蔬菜。自从大棚建起来后,王培云每天都有使不完的劲儿,早上4点就起床到大棚干活。为了方便管理大棚,她干脆搬到大棚旁居住。经过一年多摸索和熟悉,王培云不再需要专家指点,也不需要雇人照理大棚,她不仅一个人担起大棚里的所有工作,还经常指导乡亲们种菜。
为了增加收入,王培云买来三轮车走街串户自己叫卖。“自己卖菜虽然累,但挣得多,还可以了解老百姓的喜好,调整种菜的品种。”王培云说起这几年种大棚的经历,像谈起自己的孩子一样津津乐道。她说,这一带老百姓喜欢西红柿、黄瓜等家常菜,来旅游的客人则比较喜欢西瓜。去年,她种了一些水果西瓜,虽然个小,但又脆又甜,非常受游客欢迎,不少客人成了回头客,有的还提前预定。冬天山里气温低,蔬菜大棚保暖性差,不宜蔬菜生长,闲不住的王培云就建起蘑菇棚,养起了蘑菇,还种了耐寒的菠菜等。今年,她又尝试着在一个大棚里种了葡萄。
凭着一股不怕苦的劲儿,王培云经营的蔬菜大棚规模越来越大。几年间,她从一个种菜门外汉成长为行家里手,从负债累累到盖起新房,甚至成为周边百姓争相学习的榜样,还被推选为武安市政协委员。
“刚开始和高书记接触的时候,没想到生活会发生这么大变化。我儿子这四年的学费都是高书记给的。高书记还经常打电话,鼓励我种好菜,询问我生活上有什么困难,‘7·19’洪水时,又专门让人给我打电话询问是否受灾。有一次,他还带着母亲、爱人和女儿来我家做客。高书记爱人比我大几岁,让我喊她姐,让我喊高书记姐夫。我这个姐也经常给我打电话询问家中情况,我们现在成了真亲戚。”王培云说。
第一批蔬菜成熟后,王培云特意摘了一些去高宏志家串门,想让高宏志一家尝尝她这个“穷亲戚”亲手种的菜。“高书记爱人热情地拉着我唠家常,回来时,她还硬塞给我1000元钱,还给我拿了好多东西,一点都不嫌弃我这个‘穷亲戚’。”提起高宏志一家,王培云脸上幸福满满。
如今,王培云自家有3个蔬菜大棚。在她的示范带动下,活水村的十多户村民建起40多个蔬菜大棚。王培云还计划着跟着孩子们学学上网,通过网络选择试种更多蔬菜,还要学习更多种菜技能和学问,与乡亲们一起把大棚菜种得越来越好。
王培云说:“以前最困难的时候,想都不敢想自己有能力盖一座新房子。这要感谢高书记、感谢党的好政策,为我指了一条脱贫路,让我对生活充满了信心。现在,房子盖起来了,儿子也大学毕业要参加工作了,我相信这日子会越来越好的。”(邯郸日报 记者杨旭李晓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