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第一线
 
 
乡村少年宫“寓教于乐”传非遗
 
  "十三五"期间,文化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方面和内容,是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的落后状态,最终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保障。如何更好地解决部分贫困地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薄弱、活动经费短缺、专业人才匮乏、农民的最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等问题,进而能更好地实现文化脱贫,推进扶贫攻坚进程是我们本期要探讨的话题。【详细】
 

 
 
 
  第三十六期
 
 
像"绣花"一样抓文化扶贫
 
    "十三五"期间,文化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方面和内容,是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的落后状态,最终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保障。如何更好地解决部分贫困地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薄弱、活动经费短缺、专业人才匮乏、农民的最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等问题,进而能更好地实现文化脱贫,推进扶贫攻坚进程是我们本期要探讨的话题。【详细】
 
 
  第三十五期
 
 
移风易俗过清明 文明祭祀树新风
 
    清明将至,人们纷纷将扫墓提上日程,以此来表达对逝者的怀念与哀思。近年来,随着"移风易俗"的倡导,人们自觉破除焚烧纸钱香烛、燃放鞭炮祭品等陈规陋习,大力推行鲜花祭祀、植树祭祀等文明健康安全的祭祀仪式,通过献一束花、植一棵树,以及清扫墓碑、颂读祭文等方式寄托哀思,提升传统节日的文明内涵和现代意义。让文明祭祀成为传统祭祀的继承与延伸,不仅能够追思先人,更能够教育后人,传承家国情怀。文明祭祀、绿色清明,也会让清明节更具生命力,不断给社会文明注入"清明"之风。【详细】
 
 
  第三十四期
 
 
各地把好家风"种"到村民心中 以文明家庭促文明村镇建设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家风是一个家庭或一个家族的家文化,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从古至今传承不息,并孕育出当下的"崇善"之念。在大力倡导实现"中国梦"的当下,家风家训已渗透在群众的日常生活点滴细节里,体现在人们的举手投足中。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已蔚然成风,成为老百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微观体现。家风家训不只是一个道德理念,更是道德培育的新舞台。当下更应该用家风家训的形式扩展乡风文化的涵义,创新宣传方式,传承好传统文化精髓,使整个社会呈现出积极和谐的良好风气。 【详细】
 
 
  第三十三期
 
 
内蒙古"十个全覆盖":美了乡村 富了乡亲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作为祖国的北疆,内蒙古自治区的农村牧区从2014年起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要求,在全区实现农村牧区危房改造、安全饮水、街巷硬化、村村通电、村村通广播电视通讯、校舍建设及安全改造、标准化卫生室、文化活动室、便民连锁超市、农村牧区常住人口养老医疗低保等社会保障"十个全覆盖",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将触角延伸到农牧民生活的细微之处,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牧区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牧区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扎实推进新农村新牧区建设。【详细】
 
 
  第三十二期
 
 
遏制陈规陋习 塑造乡村"情态美"
 
     在物质生活日益提高的当前,我国农村仍然存在一些落后、愚昧的陋习。这些陋习制约和阻碍了农村的发展,影响了全面小康社会建成。这些陋习折射出的不仅仅是农村经济发展后农民的生活消费现状,更是农民精神生活匮乏的体现。为了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能入脑入心,首先要破除陋习顽疾,提高村民自我约束,提升自身素质,塑造移风易俗、淳厚质朴、健康向上的"情态美",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详细】
 
 
  第三十一期
 
 
整治农村环境 打造"美丽乡村"名片
 
     "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开展生态文明示范村镇建设行动和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建设田园牧歌、秀山丽水、和谐幸福的美丽宜居乡村。不仅因为农村环境整治是各地创建工作的重点难点,而怎么样让农村环境整治不成为"昙花一现"更是当下各地更需思考的的问题。做好农村环境的整治,其核心思路就是要建立长效机制,坚持对农村陋习的遏制,不仅要做好环境的长效整治,也要塑造良好的农村风气。坚持创建为民、创建惠民,让群众在文明创建过程中获得更多幸福感和舒适感,让一个个"富裕、宜居、秀美、和谐、活力"新农村呈现在人们面前。【详细】
 
 
  第三十期
 
 
倡导全民阅读 让美丽乡村飘"书香"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古至今是我们孜孜不倦的追求,现在,我们倡导全民阅读,不仅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传承中华文明,也有利于全民养成阅读的习惯。当前农民仍作为我国人口的主体,其文化素质的提高既促进乡风文明又打造和谐社会,因此通过开展全民阅读活动也可以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详细】
 
 
  第二十九期
 
 
以星级文明户为抓手 夯实美丽乡村建设
 
     怎样提高美丽乡村建设,让村民享受到农村发展带来的好处,关键在于如何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倡导乡风文明,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随着城乡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农村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农民的思想价值观念呈现活跃复杂、多元并存的新特点,不少人"口袋富了,脑袋却空了"。开展"十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能很好地把农户组织调动起来,通过建设好村风、好家风、好民风,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细落小落实。【详细】
 
 
  第二十八期
 
 
广西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留住美丽乡愁
 
     走进广西,我们发现乡村越来越干净。很多地方由过去的"河水当肥用,垃圾堆成山"变成现在的"河水能洗菜,垃圾分类卖"。乡村越来越绿。许多村落呈现"村在林中、院在绿中、人在景中"的乡村生态格局。乡村越来越有特色。很多民居运用了传统的白粉墙、小青瓦、坡屋顶、马头墙、花格窗、福寿元素等乡土符号。乡村越来越宜居。一栋多功能综合服务楼、一个篮球场、一个文艺舞台的"三个一"成为每个行政村的标配。乡村越来越富裕。乡村发展旺了,群众腰包鼓了。美丽乡村建设,广西是如何做到的?让我们近距离看看去。【详细】
 
 
  第二十七期
 
 
探索大理郑家庄"七个民族一家亲"的奥秘
 
     一个富强幸福的中国是可以惠及56个民族的大家庭。大理州洱源县郑家庄村是7个民族聚居的村庄。2006年,郑家庄被列为云南省第一批民族团结示范村;2015年,郑家庄被授予第四届"全国文明村镇"荣誉称号。多年来,这个村的村民团结互助,相互交融,和谐相处,向人们展示了一个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的美丽画面。 【详细】
 
 
  第二十六期
 
 
内外兼修 因地制宜 让中国乡村美起来
 
     8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中央文明委副主任刘奇葆在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上指出,建设美丽乡村,是党中央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是在农村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总抓手。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主题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对于提高农民文明素质和农村社会文明程度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全国各地以美丽乡村建设为载体,坚持文化为先、生态为先、民生为先,从城乡垃圾处理、农村环境整治、示范点打造等方面入手,聚力打造风情宜居的美丽乡村。 【详细】
 
 
  第二十五期
 
 
镇江明德文化墙涵养乡风文明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原文意在教导人们要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仁爱敦睦、明理向善,以达到最完善的境界。而在江苏镇江乡村,"明德"有了新的传播形式。各村庄利用现有墙体,以农民画、连环画、彩绘等形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地呈现在群众面前,将乡风文明建设做活、做实。【详细】
 
 
  第二十四期
 
 
农村社区建设 "村规民约"能发挥啥作用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随着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我国农村社会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农村基层社会治理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中央高度重视农村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工作,对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提出明确要求。如何推进社区建设,提高村民自治是重点,而村规民约正是实现村民自治的重要手段。【详细】
 
 
  第二十三期
 
 
绍兴上虞"乡贤文化"涵育文明乡风
 
    外出务工潮导致了乡村精英的严重流失,农村人心离散、人去地荒。浙江省绍兴上虞区立足于乡贤文化建设,将"乡贤文化"这种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榜样文化、先进文化,在新时期,赋予了新的意义,并发挥其独特作用,在探索乡村治理现代化这一重大而紧迫的课题上,走出了一条"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实践之路。【详细】
 
 
  第二十二期
 
 
美丽乡村游 是什么让你来了就不想走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各地因地制宜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大力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人们纷纷走进田间地头,听乡村好故事、拜访乡村文明户、重拾民族民间文化、感受乡村产业化发展带来的新体验等等。越来越多的游客们在游览秀丽景色中还能感受质朴、祥和的乡村风情与文明新风尚,无疑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详细】
 
 
  第二十一期
 
 
"耕读传家":看看我家门前的书院
 
    我国农村素有"耕读传家"的传统。"耕乃本,读至远",以耕创造丰衣足食的生活,以读致以知书达理的境界,两者兼备的人往往受人尊崇。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怎样推进农村和谐社会进程、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保持农村的社会稳定,是当下着力解决的问题。涵养书香社会、推动农村全民阅读,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共识。因为农村的进步不能没有文化的指引,农业的进步不能没有文化的引路,农民的素质提升更不能缺少文化的内涵。【详细】
 
 
  第二十期
 
 
"好家训好家风"助推上海杨王村创成全国文明村
 
    对一个人行为习惯影响最大的环境就是家庭,而家训家风则是最好的传承载体。良好的家风既能反映一个家庭的文化内涵,也是一个家庭的德行素养所在。在上海奉贤自古便推崇"敬奉贤人、见贤思齐"的"贤"文化,历来都很重视家风家训在构建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杨王村这个奉贤区曾经的贫困村,因改革开放成为富裕村而出名,更因重塑家风家训华丽转身成为全国文明村镇而着名。杨王村通过立足奉贤区开展"好家训好家风"培育活动这个平台,实现了"好家训好家风"培育与弘扬"贤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者有机结合,推动"敬贤、学贤、齐贤"文明风尚的形成,探索出一条落细落小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水平的有效途径。【详细】
 
 
  第十九期
 
 
文化引领农村风气 "人文之美"构建美丽乡村
 
    2015年2月2日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广泛开展形势政策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凝聚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强大精神力量。2014年8月在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上,中央文明办专职副主任徐令义提出建设美丽乡村的"五个美",其中维护、保障和实现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文化是农民过上美好生活的内质,文化引领农村风气之先。只有农村文化发展了,美丽乡村才有内涵、有品位、有活力。【详细】
 
 
  第十八期
 
 
整治村容村貌 建"环境之美"新农村
 
    2015年2月2日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强化规划引领作用,加快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水平,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农村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2014年8月在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上,中央文明办专职副主任徐令义提出建设美丽乡村的"五个美",其中首要之美就是"环境之美",主要指规划合理、设施配套,村容整洁、绿化美化,公共服务日臻完善、自然生态有效保护,乡村环境宜居、宜业、宜人。当前中国农村改革着力落实的是农村现代化建设,繁荣农村,就必须坚持不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让农民群众在优美的人居环境中,乐享完善的基础设施,不断提高生活水平。【详细】
 
 
  第十七期
 
 
共建"创业之美"新农村
 
    中宣部、中央文明办8月22日至23日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召开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会上提出建设美丽乡村"五个美"。其中,"创业之美"包含吃苦耐劳、勤劳致富、勇于创新、诚信经营、刻苦钻研技术、推进产业升级、集体经济发展、有钱办事理事、拥有良好的创业创新环境。出台创业扶持政策,支持农民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收入,充分发挥农村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的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产业,真正把地方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依靠自己的努力建设文明家园,让农民真正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人翁"。【详细】
 
 
  第十六期
 
 
家风正 民风淳 谱写风尚之美新农村
 
    8月22日至23日,中央文明办专职副主任徐令义在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上提出了建设美丽乡村的"五个美"。其中的"风尚之美"指家庭和睦、民风淳朴,文明有礼、移风易俗,形成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村风民俗。乡风民风建设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任务,面对农村民风建设的难度大、时间跨度长,见效慢的难题,各地亦是各显神通,精心谋划,持续推进,齐心协力地助推美丽乡村的建设工程,共筑美好的新家园。【详细】
 
 
  第十五期
 
 
多层次丰富文化惠民工程 助推乡村文化建设
 
    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讲话时强调,"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在当代农村,除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生活环境的改善之外,更令人期待的还是农村文艺文化建设。全国各地利用文化长廊、农家书屋等载体主动关注、记录和传播乡村文化,让乡村文明开拓新领域,增添新动力,推动文化建设迈向新台阶。【详细】
 
 
  第十四期
 
 
苏州"乡风文明志愿岗":四级网络构建农村文明
 
    近些年,我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任务,坚持以人为本、重在建设,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主题,深化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培养新型农民、建设文明乡风。为更进一步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2014年以来,苏州在全市农村广泛开展"百村千岗万人--乡风文明志愿岗"活动,依托这一新载体,培育农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进一步提升了农村文明程度。【详细】
 
 
  第十三期
 
 
浙江文化礼堂 打造农民自己的精神家园
 
    礼堂,这个用于集会、观看电影和演出活动的场所,改革开放之后农村恢复了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格局,人口快速流动,原有公共空间的组织和制度化形式弱化,人们置身于快速城市化、工业化之中,但感觉在情感上却又相对疏远,农民的精神家园与乡村新型共同体如何重构?这成为新农村建设面临的一个问题。为此,浙江省自2013年起,已打造约1705家重点农村文化礼堂,充实基层文化载体。从建设乡村文化礼堂入手,为农民打造精神家园,让其在"身有所栖"后"心有所寄"。【详细】
 
 
  第十二期
 
 
四川中江用"村规民约"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村规民约是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结合本村实际,制定的涉及村风民俗、社会公共道德、社会管理、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约束规范村民行为的一种规章制度。四川中江县文明办、县民政局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村规民约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意见》,各乡镇积极宣传动员,采取领导联片、干部包村的方式引导各村有序制定村规民约。如今,中江全县837个村、社区都建立健全了村规民约。中江县为何重拾村规民约?从"管人"到"治心",村规民约的威力有多大? 【详细】
 
 
  第十一期
 
 
看胶州如何推动乡村道德建设生活化
 
     随着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对农民的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都提出更高的要求。农村道德建设已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这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近年来,胶州市以打造"尚德胶州"品牌为载体,从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入手,积极推动乡村道德建设生活化,引导村民形成良好的生产生活方式,让文明种子在胶州大地生根发芽。 【详细】
 
 
  第十期
 
 
看山东荣成如何推进农村诚信建设标准化
 
     诚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是现代社会和谐发展的黏合剂。但归根到底,诚信仍是一种个体道德范畴。构建诚信社会,社会环境的外在约束,最终还是要通过个人的行为来实现。现阶段在农村诚信建设中,农村居民对诚信价值的认知仍处于模糊状况,山东荣成率先突破以往诚信建设的难题,用硬性的制度标准和奖惩机制来引导人们进一步了解诚信,怎么做才算诚信,在实际行动中自觉抛弃失信行为。 【详细】
 
 
  第九期
 
 
看山东省青州市侯王村如何"以孝治村"
 
     "百善孝为先",千百年孝文化历史的积淀是我们这个民族最为骄傲自豪的传统之一,二十四孝的故事到今天仍是脍炙人口的典故,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农村孝道已成为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难题,山东省青州市侯王村制定具体标准,量化赡养义务,结合本村实际,把"以孝治村"活动落实到村民日常的生活中,不仅营造出了孝亲敬老的风尚,同时也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详细】
 
 
  第八期
 
 
看河北邢台如何构建多层级的信用看台
 
    "诚实守信"既是一种道德品质和道德信念,也是每个公民的道德责任,更是一种崇高的"人格力量"。如今诚实守信的价值越来越被广大农户所认识,农村地区信用观念正在发生积极和深刻的变化,"信用很珍贵,诚信得实惠"的理念得到越来越多农户的认可,信用意识得到了有效培养。河北邢台采取多样形式构建社会诚信体系,让更多人通过不同的看台来修正自己的行为,通过多层级的信用看台,形成"有信者荣、失信者耻、无信者忧"的浓厚氛围。 【详细】
 
 
  第七期
 
 
看贵州清镇"诚信卡"如何激活区域诚信
 
    中国是个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诚信一向是中国人引以为豪的美德。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何把诚信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是个人和社会都必须思索的问题。虽然现在农村经济发展比较滞后,农村诚信建设基础薄弱,信用制度不健全,但贵州省清镇市为构建诚信社会推出"诚信清镇卡", 在"吃、住、行、娱、游、购"等方面享有优惠,并且按照标准被评为诚信农户还可优惠贷款解决致富的启动资金,清镇市民逐渐了解到了诚信的重要。"诚信卡"不仅是享受优先优惠的芯片卡,还被清镇人视为"第二身份证"。【详细】
 
 
  第六期
 
 
看嘉善县如何培育善文化
 
     "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孔子说的这句话告诉我们,人只有见贤思齐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千百年来,嘉善孕育了别具一格的人文精神,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善文化。2012年以来,嘉善县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结合实际全力培育以"善文化"为核心的县域人文品牌,促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基层大众化、特色化、实践化,使"向善、学善、扬善"成为嘉善人共同追求的价值取向。 【详细】
 
 
  第五期
 
 
看华西村如何做好农村诚信教育
 
     诚信,是修养,是文明,是美德,更是一种社会公德。在日益发展的当代社会,诚信显得越来越重要。"民无信不立,政无信不威"。在快速经济发展的冲击下,诚信被淡化、被吞噬,诚信正悄然从人们的本性中消失。因此构筑诚信迫在眉睫。虽然现在农村经济建设中无诚信、少诚信的现象普遍存在,但是仍有以诚信创佳话的事例,江苏省华西村的"诚信节"让人们重拾了对讲信用、讲信誉的信心,它的诚信文化也让村民在经济发展中快速富裕,成就了"中国第一村"的美誉。诚信,在华西不是一个概念,而是具体的日子、日常的行为。 【详细】
 
 
  第四期
 
 
让农家书屋成丰富农民文化生活的"文明屋"
 
    近年来,全民阅读工程建设在各地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农家书屋作为文化惠民工程之一,从农民的需要出发,由农民自己管理,是农民增长见识的学习园地,也是帮农、扶农、富农和惠农的重要举措,被很多农民朋友期待。与此同时,"农家书屋"正成为农民群众的"参谋部"和加油站,为农民朋友打开致富之门,如今更多的农民知道读书可以改变生活,改变人生,农家书屋汇聚了每个人的梦想,让每个人为实现自己的中国梦而努力!
 根据《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部署,从2003年开始,我们提倡面向农村为"三农"服务,提出建设农家书屋工程的设想,2007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农家书屋"工程。该工程是由政府统一规划、组织实施的一项惠及广大农民群众、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重大工程。【详细】
 
 
  第三期
 
 
善行义举榜 让村民做道德建设的主人
 
    没有道德,就没有乡土中国;留得住道德,才能留得住乡愁。打造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建设的主战场,道德建设在其中起着"凝魂聚气"的作用。然而现实生活中,中国乡村社会的道德危机已经显现:一些村民传统道德观念失落,一些农村地区各类道德失范现象抬头。到底我们该如何建设新乡村道德?
   乡村道德需要革新,既要将现代文明元素注入乡村道德建设,又要引领新乡村文明,使之符合现代社会的基本规范。重庆南阳村建起了第一份道德档案。山西"民主村"理事会来当家。 重庆羊桥村用"乐和"实践酝酿乡民幸福感。广西"乡村道德讲堂"传播正能量。这些点亮道德之灯的村庄用各自的举措告诉世人:惟有依靠群众才能将道德建设工程延续下去,才能让群众从 自身参与中认知、受益,感悟。乡村道德建设之路就在脚下。【详细】
 
 
第二期
 
 
乡村路实现小康梦
 
    丝绸之路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它传递着各国之间的物资、文明。乡村路作为最基本的通道,也在传递着各地的物资以及文明,以前都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现在是酒香就怕巷子深,我们的乡村有那么多的美景、特产、文化,这些都需要通过我们的乡村路走出去;同样的,外面的美景、物资、文化也需要通过乡村路走进来,一进一出,才是一个完整健康的生态链。希望不久的将来,在中国处处都是我们的"丝绸之路",让祖国各地的文明像阳光一样照在每个人的脸上。【详细】
 
 
  第一期
 
 
四在农家 美丽乡村
 
    开展"四在农家"创建活动,就是以引导农民致富增收为前提,以农村一家一户得实惠为根本,以"五通三改三建"(通水、通路、通电、通电话、通广播电视、改灶、改厕、改环境,建图书阅览室、建文体场所、建宣传栏)为切入点,走引导农村文明发展、发展文明的全面小康之路。
  "富在农家",就是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引导农民勤劳致富、科技致富,增加收入,过上殷实生活;"学在农家",就是培育学习型农村、学习型农民,引导农民学科技、学文化、学政策、学法律,提高素质,增长智慧;"乐在农家",就是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引导农民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参与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让农民做创造文明、享受文明的主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