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第七届成都国际非遗节开幕第三天,单霁翔做客“着迷之声”非遗赋能·风尚论坛,发表题为“文化的力量——让文化遗产活起来”的主题演讲。他以故宫博物院为例,分享了故宫如何通过举办优质展览、扩大开放区域、修复精品文物、开发网红文创来吸引年轻观众。演讲金句频出,观众捧腹之余不时送上热烈的掌声。(10月20日 《华西都市报》)
文物是历史留给现代的财富。就像未来难以预测一样,文物的流传也不可预测,文物要想流传后世,要经历多重考验。在战乱时期,文物要防止战火造成的损伤;而在和平时期,文物则需要防止人为的破坏和文物的不当保护。从产生到传承,对于文物来说,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面临灭顶之灾。
对文物加以保护,已经成为当代的国际共识。我国历史悠久,流传下来的文物在一代又一代文物爱好者的保护下,越来越多。这些文物,积淀着历史,也充满着生存智慧。如何对这些文物加以保存,这是我们面临的文物传承重责。通过多种手段,让文物被保护起来,避免时间的侵蚀,也成为了常用的文物保护手段。
将文物放置在库房的做法,是为了彻底保护文物。但作为时代的产物,文物也需要一代代的传承和了解。若是所有的文物都长久不被人知,那么这对于文物来说也是一种无声的遗忘。因此,让文物走出库房,进入“寻常百姓家”,不失为文物保护的多途径之一。
让文物走出库房,要保护优先。文物的展出,是文物与人民接触的形式之一。对于有些文物而言,展出中若是有所差池,那么文物就有可能受到不可逆的伤害。因此,让文物走出库房,首先要做好文物的保护和防止磨损工作,“完璧归赵”是对文物走出库房的基本要求。
让文物走出库房,要善于利用现代化手段。活起来的文物,更容易引起社会的关注,更能够起到提醒人们珍惜历史的效果。如何让文物如同故宫一般,由“高高在上”走入“寻常百姓家”?这既需要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更需要人们学会用互联网思维不断开拓创新。“走入寻常百姓家”的文物知识,将会让文物保护工作更长久。(苏小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