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启动新市民融合行动 共享文明城市建设成果_佛山市文化馆

佛山启动新市民融合行动 共享文明城市建设成果

日期:2019-10-17   来源:佛山文化馆   字体:[大][中][小] [打印][关闭]

  佛山新市民融合行动暨新市民学堂启动仪式,日前在南海区桂城街道翠颐社区举行。记者获悉,佛山启动为期3年的新市民融合行动,将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邻里活动,促进家庭融入社区;通过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与人文关怀并重,促进员工融入企业等。

  着力解决新市民最关心的公共服务问题

  今年,佛山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在全市大力开展新市民融合行动”。为期三年的新市民融合行动,将从基本公共服务、经济立足、文化认同、政治参与等维度发力,着力解决新市民最关心的子女教育、住房保障、工伤医疗、社会保障等重点基本公共服务等民生问题,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据了解,新市民融合行动的主要路径是,以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扩大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不断增进民生福祉为重点,以增进不同群体之间的文化风俗认同,尊重彼此之间的文化差异,促进文化融合为主线,满足新市民不断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在具体融合行动方面,将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邻里活动,促进家庭融入社区;通过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与人文关怀并重,促进员工融入企业;通过培育与扶持并重,引导社会组织参与融合;坚持党建引领,在新市民群体中加强党的建设,凝聚强大的思想合力,促进新市民群体融入社会,在全社会营造开放包容的融合氛围。

  推进文化、社区、企业、平台的融入

  “佛山是一个外来人口大市,全市有超过520万流动人口,比户籍人口还要多。无论是本地户籍人口还是新市民,都是佛山经济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市政府副秘书长赖紫宁说,促进新市民融合,可从文化融入、社区融入、企业融入、搭建融入平台四个方面着手。

  具体而言,文化融入一方面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尊重新市民原有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另一方面也要加大佛山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文化宣传力度,着力消除本地市民和新市民之间在语言、生活方式上的隔阂。通过组织新市民学习本地语言文化,通过粤语、家庭生活、文化经典等学习培训,消除文化隔阂。

  在社区融入方面,积极开展“社区邻里节”等交流活动,通过举办文娱、体育、“邻里关爱”等活动,拉近来自不同地区社区居民之间的距离,打造熟人社区,培育团结合作的社区精神。

  企业融入主要体现在企业文化的认同感,主人翁精神的培养方面。“要进一步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加强就业技能培训服务,加强对新市民就业权益的保障。”

  在搭建融入平台方面,赖紫宁指出,各区各部门要主动搭建融合交流的平台,通过培育民办社工机构和社会组织,打造社区服务阵地,大力推进“新市民学堂”等形式多样的平台建设,让新市民尽快熟悉、适应佛山的文化、风俗习惯。各区各镇街要大力推广“新市民学堂”文化交流活动,学习南海区创建融爱家庭服务中心和小候鸟驿站、社区“职工·家”等经验。借助村居、企业、社会组织等学习平台及市、区讲师团队伍,积极推进新市民大讲堂,定期面向新市民推出实用性的文化生活交流讲座。

  启动仪式上,还为“新市民学堂”试点单位翠颐社区和顺德新市民服务协会授牌,为翠颐社区的“新市民学堂”揭牌,启动全市“新市民大讲堂”讲座。

  典型

  翠颐社区如何推进新市民融合?

  翠颐社区辖区总面积0.54平方公里,辖区内现有怡翠花园、南海颐景园2个生活小区,常住居民16000多人,其中户籍人口8932人,新市民约3200人。

  该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翠颐社区居民密度大,住宅区以高层建筑为主;居民文化差异性大,新市民较多,来自五湖四海,是典型的陌生人社会。同时,社工机构多,先后有16家社工机构在辖区内完成孵化或培育,带动社区居民参与社区融合共建的意识和能力比较高。

  翠颐社区曾对新市民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居民主要有3方面的需求或问题:子女教育、学习等问题;长者养老及照顾需求;邻里关系淡漠,社区归属感不强。

  对此,社区为新市民提供均等化服务,如同享公共服务(便捷办证);开展长者生日会、上门探访等长者同关怀服务;寒暑假动员青年参与社区兴趣班、文明养宠行动青年同成长服务等。还以居民兴趣爱好和需求为切入点,开设社区学院,由书记担任社区学院院长、分管委员担任副院长,社工负责跟进,恒常开展书法、器乐、瑜伽、关爱小候鸟等15门课程,全年开展课程280多节。此外,组建18个社团组织,招募新市民参与到星光健身舞蹈队、象棋队、合唱团等社团组织。

  值得一提的是,翠颐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提升改造后,社区邀请鼓励新市民参与社区活动,并从中发掘及动员热心新市民成为志愿者,逐步转变新市民意识,从接受服务渐渐向提供服务转变。(南方都市报)

(责任编辑:杨炜敏)

佛山市文化馆-尾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