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纷呈!“5.18国际博物馆日”东莞启动系列活动_我们的节日_中国文化馆·东莞
中国文化馆·总站
东莞文化馆
首页聚焦 | 文明创建 | 讲文明树新风 | 道德模范 | 志愿服务 | 未成年人 | 我们的节日 | 全民阅读 | 主题活动
重要论述 | 文化名城 |  文明播报   | 文明风采 | 视频窗口 |  镇街动态  | 资料中心 | 公益宣传 | 东莞志愿者网
邮箱 >
搜索 >
东莞文化馆
您的位置:中国文化馆首页 > 我们的节日
精彩纷呈!“5.18国际博物馆日”东莞启动系列活动
发表时间:2019年05月20日 来源:东莞文化馆 字体:[][][] [关闭]

  网红国宝“贾湖骨笛”来莞展出 8000多年笛声带你穿越时空

   

  

  “国际博物馆日”主会场中国建筑陶瓷博物馆里,参加活动的小朋友在体验油印技术 记者 陈帆 摄

  5月18日下午,2019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东莞市主会场活动在中国建筑陶瓷博物馆(唯美陶瓷博物馆)启动,为市民送上一道高品质文化大餐。东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晓棠出席活动并致辞,他表示,东莞正致力于打造“湾区都市、品质东莞”,博物馆事业发展要有新作为,要在收藏、保护、研究、展陈、服务上下功夫,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要加强馆际交流协作与共建共享,引进国内外优秀展览,满足公众高品质、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主会场活动由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高埗镇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中国建筑陶瓷博物馆和高埗镇宣教文体局承办,扬州博物馆(马可·波罗纪念馆)和东莞展览馆协办。

  主会场:

  展示博物馆“文化中枢”作用

  中国建筑陶瓷博物馆作为主会场,紧紧围绕今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作为文化中枢的博物馆:传统的未来”,推出两个别具看点的主题展览,充分展示博物馆作为“文化中枢”在搭建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平台、文化与产业融合发展中的作用。

  其中,联合扬州博物馆举办的《马可·波罗——神奇的东方之旅》展览,让大家看到700多年前意大利着名旅行家马可·波罗眼中的中国,展示了马可·波罗中国之行的所见所闻,马可·波罗及其创作的《马可·波罗行纪》在东西方的影响,以及其探索开拓精神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传统的未来——唯美陶瓷创新发展之路》展览,则让大家看到唯美陶瓷如何把握时代脉搏,通过文化与经济融合创新发展,打造出自己独有的品牌“马可·波罗瓷砖”,成功实现转型升级并走向国际化。

  主办方希望通过展示唯美陶瓷品牌化、国际化的发展之路,启发和引领更多企业、产业通过文化与经济融合,实现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为打造“品质东莞、湾区都市”贡献力量。

  除了两个主题展览,主会场还有来自全市八大博物馆的15项互动体验活动,吸引众多市民参与,激发了观众主动探索的兴趣和自己动手制作的欲望,现场气氛热烈。

  分会场:

  36项活动邀你“逛”博物馆

  启动仪式上,中国建筑陶瓷博物馆与扬州博物馆签订合作协议,结为“学术交流友好合作馆”。这是国有博物馆与非国有博物馆加强交流合作的创新尝试,有助于两大博物馆体系实现跨区域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除主会场活动外,全市各大博物馆还精心准备了文物鉴赏、精神弘扬、文化传承、科普教育、共建共享5大类36项活动,通过搭建博物馆与公众沟通互动的平台,让广大市民在“国际博物馆日”期间,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逛”博物馆方式。

  据了解,经过15年“博物馆之城”的建设,东莞现有博物馆48座,国有与非国有博物馆互为补充,基本建立起多行业和多种所有制博物馆全面发展的博物馆体系和市、镇、村三级博物馆网络,博物馆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不断彰显,在保护和传播传统文化、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国宝品鉴

  东莞市博物馆展出“贾湖骨笛”

  还原8000多年前声音世界

  贾湖骨笛、龟甲响器……这些来自八九千年前的古代乐器出现在东莞,会是怎样动人的情节?尤其是贾湖骨笛,它是近年来一款风靡全国的网红文物,经过央视综艺节目《国家宝藏》和央视文物热门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的传播,让笛声穿越近八千多年,响彻在当今观众耳边。

  国际博物馆日当天,东莞市博物馆与河南博物院联合举办的“和韵天下-中原音乐文物瑰宝展”在东莞市博物馆开展。展览分为“远古回响-史前音乐”“金声玉振-夏商周音乐”“瑰姿逸音-汉魏音乐”“盛世风华-隋唐音乐”“余韵悠扬-宋元明清音乐”五大部分,从数十年来出土的河南音乐文物中撷取64套、169件精品文物,串联起中华音乐文化的时代脉络,还原一个传承了8000多年的声音世界,展现中国古代音乐千古不泯的魅力。

  为了让市民零距离接触国宝,感受中原文化的恒久魅力,东莞市博物馆还推出“扫一扫,听导赏”服务,让你零距离与文物“对话”。

  展览将持续至7月14日。

  贾湖骨笛

  

  ▲ 贾湖骨笛

  资料: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距今8700~6800年),通长23.6厘米、上口径0.97~1.05厘米、下口径1.15~1.45厘米。1987年河南漯河市舞阳县贾湖遗址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品鉴:骨笛是用鹤类动物的尺骨锯去两端关节钻孔而成,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最早、保存最为完整的管乐器。从骨管上所留的等分符号可见,在钻孔前经过了认真的计算。经测试,它能吹奏出七声齐备的下徵调音阶,而且能够演奏富含变化音的少数民族或外国乐曲,为中国音乐音阶发展及七声音阶起源,提供了详实的实物资料。

  它的出土,证明早在七八千年之前,我们的祖先所具有的音乐水平,改写了先秦音乐史乃至整部中国音乐史,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地位和价值,被誉为“中华音乐文明之源”。

  龟甲响器

  资料: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距今8700~6800年),背甲长15.5厘米、宽7~11厘米、高7.1厘米;腹甲长15.1厘米、宽7.8~9.2厘米。1987年河南漯河市舞阳县贾湖遗址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品鉴:在没有金属的时代,要使响器发出更脆亮的响声,没有什么材料能比得上龟甲。

  此件响器头尾各钻1孔,两侧各2孔,腹甲正中又钻2孔,应为缀合之用,内装石子11粒。舞阳贾湖遗址出土的龟甲响器,有十余件,出土时均置于人身上。类似器物在大汶口文化和河南淅川下王岗文化也有出土,说明这种葬俗的延续。北美印第安部落至今尚使用龟甲响器,将龟壳缀合后内装石子或玉米粒,一端插入木柄,类似今天的沙锤手摇。贾湖遗址出土的龟甲响器的制作和演奏亦当如此。

  特镈[bó]

  

  ▲ 特镈[bó]

  资料: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通高92.5厘米、舞修46.5厘米、铣间54厘米、鼓间44.5厘米。1923年河南新郑市李家楼郑公大墓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品鉴:镈是一种形制接近于钟的中国乐器,是中国古代大型单个打击乐器。贵族在宴飨或祭祀时,常将它同编钟、编磬相配合使用。其特点是环钮、平口、器身为椭圆形或合瓦形。

  该特镈距今已有两千八百多年历史,具有古朴、深沉、多变、神秘的丰富音色,可排出一个非常绝妙的现代多调性音列。

  三彩埙

  

  ▲ 三彩埙

  资料:唐代(618~907年),高4~4.5厘米,河南博物院藏。

  品鉴:埙是闭口吹奏乐器,音色朴拙抱素独为天籁,在世界原始艺术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唐朝,经济空前繁荣,社会政治稳定,艺术高度发达,人们的注意力从温饱转移的精神享受上,民众的娱乐时间增多,所以唐三彩器具中出现了许多玩具摆设类物件。三彩埙就是其中一种成熟的玩具器类。

  展览中的这四个三彩埙为球形,白陶胎。面部均施黄、绿、蓝色釉,色彩艳丽。外表毛发繁密,两眼圆睁,高鼻短下巴,口微张,且嘴角咧向两边,中空。在猴头埙的脸颊两边各有两个圆形音孔,头顶部有一个圆形吹孔。应为民间儿童吹奏玩埙。

  轧筝

  

  ▲ 轧筝

  资料:清代(1644~1911年),长125.5厘米、宽20.5厘米,河南博物院藏。

  品鉴:轧筝为擦奏木质弦鸣乐器,是中国传统乐器之一,最早出现于唐代,《旧唐书·音乐志》载:“轧筝,以竹片润其端而轧之。”其形制与筝、瑟相似,音色细腻柔和,演奏方法上吸取了二胡、筝、琵琶的技巧,演奏时先将筝树立于胸前,用琴弓擦弦拉奏。这件轧筝共鸣箱呈长方形,正面为拱形,由面板、底板、岳山、弦柱、琴弦、琴弓部分组成,共有弦柱、琴弦15根。据说,福建莆田民间乐器文枕琴,就是改良于濒临灭绝的轧筝。

  绿釉陶百戏楼

  资料:东汉(25~220年),1972年河南西平县寺后张村汉墓出土,高73厘米、面阔23厘米、进深25厘米,河南博物院藏。

  品鉴:陶戏楼共分三层,一层左边开门,右边有菱格形窗;二层为一戏台,台前置横条栏杆,台上有演员表演,门后是后台,两边台柱上各有一怪兽浮雕,为一蹲姿大力士,双臂用力支撑上层楼台,墙两侧有镂空菱格窗。三层为一单间小屋。这反映了汉代贵族楼居歌娱生活的理想化场景,也是后世戏台的启蒙。          相关新闻

  可园:

  文化雅集带你“穿越”

  18日上午,“守望传统 展望未来”东莞可园5·18传统文化雅集在可园博物馆举行。活动重现古代文人雅集之寄情山水、舟上抚琴、诗文唱和等活动,给市民带来了一场特别的文化体验。

  作为今年国际博物馆日最大的亮点活动,该馆创意策划的文化雅集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有王可逊、刘汉超带来的琴箫合奏,又有徐显亮、杨楠带来的诗朗诵,林发带来的扬琴演奏等13个节目,还有颇受粤剧迷们喜爱的粤剧演出《平湖秋月》,以让人耳目一新的方式,使广大市民在古园中穿越时空,重现百年前可园水榭歌台的风流万千,直观体味可园的历史文化魅力。

  活动当天,可园博物馆古建筑区免费对外开放。

  市民既可以围着可湖欣赏湖中雅乐,亭中诵诗,还可以通过拍照片、拍视频发朋友圈等平台,获得50个点赞,就可以到游客中心领奖品,互动性很强,感受更深刻。

  鸦博馆:

  打造创意快闪宣传片

  在温馨的歌曲《一起走》中,鸦片战争博物馆文化志愿者、青少年学生、观众朋友们一一上镜,带领大家了解鸦片战争博物馆,开启“5·18”精彩之旅……为了迎接第43个国际博物馆日,鸦片战争博物馆特地打造了一部创意快闪宣传片,带领大家走进鸦片战争博物馆,走进“5·18国际博物馆日”。

  作为一座全国闻名的博物馆,鸦片战争博物馆还在这个博物馆的“专属节日”,为大家带来一波惊喜,欢迎前去打卡。其中,“吉州名窑古陶瓷展”“无‘锁’不谈——中国古代锁具展”等展览,让大家解码文物及其背后的历史;嘉年华游园活动,通过清代服饰体验秀、博物馆寻宝等,让大家以别开生面的方式体验博物馆;志愿者导览服务活动,不只让大家看个够,更看个透。

  (东莞时报 记者 沈汉炎)

责任编辑:梁 淑娟
回到顶部
相关报道
热点新闻
> 更多
·“我和我的祖国”东莞市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百姓宣讲活动开讲
·文明新风“种”满田间地头
·“新中国成立70周年英雄模范”创意作品网上征集启事
·“童心唱响大湾区”——东莞市第三届童谣创作大赛征稿启事
·东莞市“基层文化百村示范工程”全面启动
·2018年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名单
·为共建命运共同体注入文明力量
·让文明成为时代的底色
主题活动
更多>>
230.jpg
12_meitu_2.jpg
1.jpg
3.jpg
1.jpg
1_meitu_4.jpg
2_meitu_6.jpg
文明播报
> 更多
·牢记习总书记嘱托 新起点上再创新局
·这个主战场设在东莞的粤港澳大湾区消防演练真的太燃了!
·精彩纷呈!“5.18国际博物馆日”东莞启动系列活动
·《回望故园:东莞村落记忆》新书首发 !展示国际制造名城人文底蕴
·百分之百申报成功,东莞又新增1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9第七届全国公安集邮展览在东莞举行
·变迁是诗意,我们也在东莞生活着:“为乡村而纪录”摄影展开幕
·东莞首届自然嘉年华在植物园举行 千余家庭一起“亲近自然”
镇街动态
> 更多
·扶残助残!长安镇举办2019年全国助残日文艺汇演活动
·点赞高埗“孝义之星”! 听他们分享家庭故事、孝义故事
·千人撒粉战上演,“七彩”现场嗨翻!黄江镇五四青春彩跑赛出活力
·百人齐奏古筝弘扬国粹,寮步镇创建省全域旅游示范区系列活动精彩上演
·厚街医院开通“空中120”救援
·文明实践进行时 | “平安出行”长者防摔指南
·免费的午餐吃到饱!大朗这家爱心餐厅吃饭不要钱
·东江水 中堂情丨中堂河流知多少?中堂治水,我们有信心!
地方文化馆站
中央文明办主办 东莞市文明办承办 东莞时间网制作维护
备案号:京ICP备060334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