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期
[编者按]近年来北京市各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围绕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目标,以文明城市(城区)创建为总抓手,坚持首善标准,坚持问题导向,在文明城市(城区)创建体制机制、街道治理、社区服务、街巷管理等方面积累了很多先进经验,以资借鉴。
建立五项机制
推动文明城市创建常态长效
一、建立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机制。海淀区构建了“1+1+10+29”的文明城区创建组织指挥体系。第一个“1”是成立由区四套班子领导和中央重点驻区单位领导组成的创建工作委员会。第二个“1”是成立海淀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区总指挥部。“10”就是在总指挥部下面,依据全国文明城区测评指标的内容,成立了 10个专项工作指挥部。区委书记担任创建工作委员会主任,区长担任总指挥部指挥,区四套班子领导全部纳入了创建工作领导体系,分别在10个专项指挥部担任指挥或副指挥,加强对全区力量的统筹协调和组织服务。“29”,就是全区22个街道、7个镇,由党政一把手任指挥,成立本辖区的创建工作指挥部,负责区域创建工作的开展。此外,为进一步推进难点指标任务落实,又成立了综合协调小组,以及公共文明教育引导、街面环境秩序、校园环境秩序、小门店经营秩序、社区环境秩序、农村环境秩序等6个专项工作组,以扁平化的管理方式,直接对接到街镇、点位,组织开展联合办公,解决一个点位上存在的多项难点问题。
二、健全公共文明培育养成机制。北京市海淀区、朝阳区等区通过开设社区文明课堂,加强旅游、出行、日常生活领域的文明培育。以“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宣传营造浓厚的文明氛围。完善志愿服务项目孵化机制,完善回馈激励机制,固化一批接地气、暖民心的品牌服务项目,开展各类群众广泛参与的志愿服务活动。
三、健全城市环境与秩序治理机制。深入推进网格化管理,建立环境与秩序治理常态机制。统合文明城区指标体系、原有的分级分类管理机制、市级部门考核指标,建立综合性城市管理指标体系,并由市政、指挥中心开展常态化检查。加强条块结合,强化市区联动,解决分级管理问题。完善对僵尸车、群租房、违法建设等重点问题的治理办法,制定实施关于“门前三包”、社区小广告、小门店的长效机制。引入市场化力量加强老旧社区环卫保洁,逐步实施标准化物业管理。
四、健全财力保障机制。各区建立街镇权责匹配的财政管理体制,保障老旧小区、城乡结合部、平房区等重点领域治理。对街镇按年度机动财力的20%作为“预备费”,并设立考核奖励专项资金。海淀区设立“地区统筹专项资金”30亿,街镇在没有机动财力结余,且有新增文明城区工作任务时,可申请使用。
五、健全常态长效创建机制。“创业难,守业更难”,2015年海淀区被授予全国文明城市(区)荣誉称号后,海淀区以区委办、区政府办名义印发《关于建立健全文明城区建设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全面巩固、深化创建全国文明城区的工作成果,长效推进区域文明环境的提升。原区级创建委和创建总指挥部分别转为文明城区建设工作委员会和文明城区建设工作指挥部,领导指挥全区文明城市建设长效工作。健全测评考核机制,由市政、指挥中心,分别定期形成街镇、委办局落实城市综合管理指标体系的考核排名。指挥部办公室每年开展至少2次文明城区测评,并以这两项考核结果以及日常管理为依据,形成文明城区建设年度考核结果。考核结果纳入各单位年度绩效考核,领导班子与领导干部考核,并与干部选拔任用挂钩。
“街道吹哨,部门报到”
打通街道治理最后“一公里”
北京市委市政府授权街道办事处发现自身难以处理解决的问题后,立即“吹哨”召集有关区直部门单位到街道报到,联合“会诊”研究难题症结,采取措施现场解决。“街道吹哨、部门报到”大联动工作机制实行三级过滤制,一级过滤是容易解决的一般事项由网格巡查组解决;二级过滤是网格巡查组发现需要由城管执法部门或其它对口部门单位才能解决的困难事项,由对口部门单位研究解决;三级过滤是涉及部门多、扯皮复杂、棘手难处理的事项,由街道吹哨召集相关部门,召开联席会议共同研究,成立综合执法组全力解决。
这种方式是成立以街道为核心的综合执法平台,平台的特色就是1+ 5+ N,1就是街道,5是指城管、公安、交通、工商、食药,N是跟民生密切相关的房管、规划、国土、园林、文化、消防等部门明确专人随叫随到,这种联动工作机制实际上就是以街道为平台的属地管理和行业监管条块结合的最直接体现。这种方式使街道既拥有事前执法的“召集权”、也有“事不完,人不走”的“监督权”和事后完工的“验收权”,使街道真正成为基层行政执法的调动者和协调者,同时也使部门单位真正权力下沉、人员下沉、力量下沉,人员工作在一线,问题解决在一线,更贴民心,更接地气,密切了党群关系,进一步提升了环境品质,完善了公共服务,有效破解了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街巷长”制度打通城市“微循环”
北京市海淀区、朝阳区、石景山区、西城区实施“街巷长”制度,是破解城市街巷治理难题的典范。“街巷长”制是将辖区内的大街小巷划分成不同的管理网格,指定具体人对每个网格实施分工负责。街巷按照“十有十无一创建”标准开展达标创建活动。“十有”即:每条背街小巷有政府代表(街长、巷长)、有自治共建理事会、有物业管理单位、有社区志愿服务团队、有街区治理导则和实施方案、有居民公约、有责任公示牌、有配套设施、有绿植景观、有文化内涵。“十无”即:无乱停车、无违章建筑(乱搭乱建)、无“开墙打洞”、无违规出租、无违规经营、无凌乱架空线、无堆物堆料、无道路破损、无乱贴乱挂、无非法小广告。“一创建”即:开展文明街巷创建,做到公共环境好、社会秩序好、道德风尚好、同创共建好、宣传氛围好。
一是“街巷长”的选配。推选街镇“素质高、业务优、责任强、基础好”的街道办事处副科以上干部担任“街巷长”。根据“街道副职统大街、责任科长管主街、优秀副科治小巷”要求,结合每条街巷特色功能、治理难度及重要程度选配“街巷长”。二是“街巷长”全面统筹街巷内各级党组织、在职党员等各类党建资源。全面整合机关干部、专职社工、执法人员、积极分子、志愿者五种力量,建立“街巷理事会”“街巷共管会”等组织,定期会商街巷治理难题。充分整合各类平台服务群众功能,构建“大家街巷、大家管理”治理新格局。三是统一设置《街巷长公示牌》,确保每条街巷胡同显眼位置对街巷长的姓名、职责、联系方式等信息都能一目了然,居民只需拨通一个电话,就能找到自己的街巷“管家”,实现群众与街镇干部联系“零距离”。四是建立文化街巷。每条街巷都有自己的名字,都有街历史典故宣传,都有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和公益广告宣传。五是建立“日巡周查月评季通报”机制,结合门前三包责任制细化街巷长“日巡”职责,确保简单问题及时处理;强化街镇“周查”职责,实行难点问题集中处理;突出区级“月评季通报”,实现发现、处置、监督、评价闭环运行。“街巷长”制度,彻底破解了街巷治理的难题,打通了城市“微循环”。
打造“西城大妈”志愿服务新品牌
西城区是北京的城市政治文化中心的核心,党政机关大多集中于此,尤其西长安街街道是党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等党和国家首脑机关的办公所在地,是党的“心脏”居住地。紧靠红墙的特殊区位,让这里一代代人都有着独特的“红墙精神”,其核心要义是“绝对忠诚、首善标准、责任担当”。
在“红墙精神”的熏陶下,西城区50平方公里的地域中,活跃着7万余群众的群防群治力量,这些年长的大妈大多是退休女职工,他们通常配备红袖标、红马甲、小红帽,每逢国家重大节会或国家领导人在天安门广场有重大活动时,这些大妈就走上广场、周边街巷协助武警、公安执勤,发现可疑人员或可疑事项立即报告;平时就参与社区的综治维稳和社区日常治理,这些志愿者由于大多是退休女性,被人们称为“西城大妈”。其实“西城大妈”是一个志愿者联盟,随着影响的扩大,不仅是大妈,男女老少都有。他们大多是离退休人员,有自己的固定收入,参与志愿服务没有专门的报酬,每月只是根据志愿服务时间的积累,由街道办事处给予一定的工作餐、交通通讯补助。“西城大妈”平时虽然做的是社区的综治维稳工作和社区里的其它琐事,却极大丰富了社区治理的内容,他们在做好邻里守望、民意收集、矛盾调解、秩序劝导、特殊人群帮扶的职责时,为首都的安全做出了贡献。
“十必访两公开”推进社区管理精细化
朝阳区呼家楼街道在社区精细化管理中形成了殷金凤工作法。殷金凤倡导“用勤补拙、用爱服务”的理念,在社区推出“十必访两公开”工作法(十访即婚丧嫁娶必访;优抚对象必访;下岗失业人员必访;矛盾纠纷必访;残疾、特困家庭必访;新迁入、迁出居民必访;离休、知名人士必访;空巢老人必访;流动人口必访;社区矫正、“两劳”释放人员必访。两公开:公开服务人员联系方式;公开民主决策程序)。该工作方法一以贯之地做实做细访民情、知民意、解民需、帮民困工作。这么多年来,社区一班人坚持不懈,每年都走访居民上万次、帮困解难数百件,赢得了社区居民发自内心的称赞和一致认可。
推行楼道文化建设,每层楼都设置党建、文明风尚、市民公约、楼道公约等宣传版面,倡树文明新风。实行楼层卫生值班制度,每天每层楼内的业户轮流值班,在家门口悬挂卫生值日牌,做好本楼层的卫生保洁工作。通过这些细致入微的工作,老旧小区也呈现出了积极向上,干净整洁的面貌。
泰安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办公室
电话(0538)6992270 电子邮件(EMAIL)taswmb609@163.com
地址:泰安市市政大楼B6048房间 鲁ICP备1000193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