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一部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开播,讲述文物的前世与今生,述说文化的守护与传承。9家顶级博物馆、27件顶级国宝重器、27位“国宝守护人”、数位文化艺术顶级专家顾问团……顶级的博物馆奇妙夜,带来了朋友圈里的疯狂转发,“笑点与泪点齐飞,感动与敬畏并存,我要为《国家宝藏》打CALL。”
当下,不论是此次《国家宝藏》讲述文物故事的斑斓壮阔,还是《我在故宫修文物》带来的工匠文心,抑或是《中国诗词大会》引发的诗词热潮,都让我们发觉:我们的传统文化越来越年轻了。
的确,说起来,我们中国本来就很年轻,也就才五千年的历史。这五千年中,我们身穿着绫罗素锦、吟诵着唐诗宋词、挥舞着狂草文章、端详着方鼎重器……一身时尚、满是端庄。这才是我们的文化,深厚而不失鲜活,端庄而不失俏皮,用一种更年轻、更新潮、更直指人心的姿态,一脚踏进了大众的心里,勾连起每一个中华儿女的生生血脉。
文化之美,美在器物,美在精神,美在情感。但长久以来,我们却将这些美束之高阁、藏于仓库,不仅失了地气,也让文化离人们越来越远。正如如果故宫“看门人”单霁翔所言:“你说文物众多,99%的文物都在库房睡觉,观众看不到;如果你说观众多,70%的观众只走中轴线,不看那些展览,那故宫的这些‘世界之最’便没有意义。”所以,今天我们谈文化复兴,更要讲究文化创新,让文化生活化、让文化活起来。
把文化融入生活,把文化“带回家”。这一点,故宫博物院的“把文化带回家”可谓让人眼前一亮。不妨来畅想下这样的生活场景:清晨起床,你先用四方罍做成的茶器泡了壶茶,随手撕下《故宫日历》上过去的一页;中午,你边用故宫筷子吃着饭,边用朝珠耳机听音乐;午后纳凉,你穿上如意凉拖,用“朕亦甚想你”的扇子扇来习习凉风;不一会下雨了,你可以打开装饰着藻井文化的雨伞……千年风雅,遥似眼前;古韵文化,犹在手边。找到文化与生活的契合,让文化走进每一个寻常人家,成为我们随手可及、随处可观的日用品,故宫博物院的尝试,为文化的未来带来无限的可能。
把文化融入科技,让文化“活起来”。 12月4日,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国家文物局与百度签署协议,打造AI+文物新模式,让中华文明得到更好地保护与传承。此前百度曾通过AR技术,对秦始皇兵马俑进行了“复原”,让观众可以通过手机亲眼看到“活起来”的兵马俑等文物,直观地感受到历史文化的恢弘。此后,借助人工智能,百度利用增强现实、虚拟现实、手势交互,设备感应、图像算法等技术,让历史文物将变成活生生的历史,令公众触手可及。
文化创新,意义深远。正如第一期《国家宝藏》中讲到的一样,许多人说我们的民族没有信仰,其实我们的信仰就是自己的文字和历史。我们能够彼此理解、彼此认知,是因于我们的文化和历史,这是中国人的精神,是中国人的根,是写在生命里的民族信仰。文化创新,有迹可循,借助内容、形式和技术上的创新,文化更年轻、更活泼,真正走进了每一个寻常百姓家。就像习近平总书记所号召的一样,要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Copyright ©2009 www.bjwmb.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ICP 备案序号:京ICP备10031449号 主办单位: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运行管理:首都文化馆工作组 E-Mail:webmaster@bjwmb.gov.cn Telephone number:630875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