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加速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全国垃圾分类工作由点到面、逐步启动、成效初显,46个重点城市先行先试,推进垃圾分类取得积极进展。2019年起,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2017年,西城区按照市里工作要求,将新街口作为第一个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创建街道,随后将天桥、陶然亭、展览路、月坛4个街道作为2018年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创建街道,2019年将德胜、西长安街、金融街、广内、白纸坊5个街道列入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创建街道。目前,西城区已完成了2017年至2018年5个街道的创建工作任务,力争2020年实现西城区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全覆盖。
大乘巷小区居民自觉坚持垃圾分类
物业人员对垃圾进行进一步检查
区科协组织市民代表参观鲁家山垃圾焚烧发电厂
居民已逐步形成垃圾分类的习惯
居民用手机扫描机器上的二维码,就可领取免费垃圾袋
德胜街道新风街1号院的『人脸识别』智能垃圾桶
“这个小区的430户居民自觉坚持垃圾分类,至今已有整整23年了。”说起大乘巷教师宿舍院,带着“袖章”的垃圾分类指导员赵文山说,1996年这里成为北京市第一个试点垃圾分类的小区,此后多年,小区居民一直没有间断“垃圾分类”。
1996年12月,看到电视上报道的一则国外进行垃圾分类的消息后,一位小区居民建议,“我们也进行垃圾分类吧。”就这样,住在院里的退休教师们达成了一致意见:在院门口的小黑板写上了《致居民的一封信》,宣布小区开始垃圾分类投放。
大乘巷教师宿舍院不大,仅有两栋楼房。宿舍院家委会主任崔湘文回忆说,最初的垃圾分类并不精细,小区买来3个大垃圾桶,贴上不同标志,分别投放可回收垃圾、塑料泡沫和废铜烂铁。2003年开始,院里的垃圾分类开始“与国际接轨”,分为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和其它垃圾三种。2017年7月,院里更新了分类垃圾桶,铁皮的桶身更干净环保,每个垃圾桶上还有容易识别的标识。
垃圾分类,最重要的就是居民的参与和配合,大乘巷家委会向居民免费发放厨余垃圾袋,聘请40多名热心居民作为垃圾分类劝导员,小区宣传橱窗里面张贴垃圾分类的宣传图画,此外志愿者还开展入户走访,向居民宣传垃圾分类知识。
据统计,开展垃圾分类以来,大乘巷居民参与率逐年提升。仅以1997年为例,年初时的居民参与率是15%,到年底该比例就增加到60%。截至2019年,全院居民的垃圾分类参与率已经超过85%。
2017年,大乘巷教师宿舍院所在的新街口街道成为西城区首个垃圾分类示范片区。为了提高厨余等垃圾的“纯度”,街道在各小区配备了垃圾分类指导员,对垃圾进行“二次分拣”,弥补居民源头分类不到位、投放不准确等问题。
每天居民的厨余垃圾量非常大,怎么知道谁家做得好,谁家没有分对?原来秘密就在厨余垃圾袋上。居民领取的厨余垃圾袋上都有一个二维码,只要一扫码就知道这些厨余垃圾是谁家扔的,分类正确的街道会进行表扬奖励,分错超过三次以上,垃圾分类劝导员会上门进行分类指导,从而全面提高居民垃圾分类的准确率。
大乘巷小区的成功经验只是一个缩影。西城区城市管理委还在15个街道组建了一支由2000余人组成的、覆盖全区的垃圾分类指导员队伍,开展常态化的垃圾分类宣传,协助居民做好分类工作。到2020年底,全区开展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创建的街道占比将达到90%以上。
在西城区委区政府机关食堂的垃圾分类存放处记者看到,“餐厨垃圾”的绿色垃圾桶上标注着“冷荤”、“面点”、“切配”等具体部门,两排16个垃圾桶整齐排列,没有任何异味。因此即便位于地库、常有人经过,也很难被发现这些装着垃圾的垃圾桶。
据介绍,西城区20余家机关食堂从2018年7月就开始实行垃圾分类,一年来,真正实现了垃圾分类减量的目的。
可回收垃圾分为废纸箱、废塑料油桶、废瓶罐三种。北京华天凯丰餐饮服务有限公司西城区政府项目餐厅经理刘吉桐告诉记者,配合垃圾分类工作,公司还出台了食堂垃圾分类制度,其中规定“在垃圾倾倒及运输过程中要保持垃圾桶清洁,倾倒之后要保证垃圾桶密闭,垃圾不得溢出桶外”等多条清洁相关的规定,因此分类垃圾桶存放处整洁无异味。
垃圾分量减量是如何实现?刘吉桐笑着指了指垃圾桶上的部门分类,解释说:“冷荤、面点、切配等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专用餐厨垃圾桶,每天用了多少原料有记录,废弃了多少都在自己的垃圾桶里,我们会计算‘原料出成率’,督促各部门控制原料成本,自然垃圾就减量了。”
刘吉桐透露,更多的减量还在“按需烹饪”上。在每餐用餐高峰接近尾声时,工作人员会大概计算出到闭餐时间的客流量,按照用餐需求进行烹饪,“这样不仅保证晚用餐者同样吃到新鲜出锅的饭菜,而且避免了大量食材的浪费。”
记者还注意到,后厨各个部门都有自己的垃圾盒,上面标注的垃圾种类不同,数量也不同。比如面点间,就有4个垃圾盒,分别是瓶罐、塑料、废纸、厨余。刘吉桐解释,之所以用垃圾盒而不是垃圾桶,因为厨房需要特别干净卫生,一般的垃圾桶体积大,且不易清洁到勾缝位置,所以选择了不占地方又线条简单的白色食盒做垃圾盒。
此外,这些垃圾每日清运一次,由一家垃圾回收企业的不同部门进行分类回收。比如餐厨垃圾的残食垃圾和厨余垃圾分成两种,是为了更直观看到原料出成率和剩饭菜的量,但它们的再利用方式都是加工成肥料,因此可以一起进行回收。
西城区制定党政机关单位垃圾强制分类具体工作方案,目前在全区的公共机构(中直机关、国管局和驻京部队98家,市、区级党政机关244家,学校102所,医院193家,商超46个,旅游景点22处,其他41个)开展了垃圾分类工作。
在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带动下,垃圾分类的场景也逐渐智能化了。尤其是在AI的赋能下,可以帮助大家进一步解决日常垃圾的分类问题。近日,德胜街道新风街1号院的“人脸识别”智能垃圾桶走红网络。
这套智能垃圾分类设备刚刚落户新风街1号院,由德胜街道出资,在小区的16个点位共安放了26组智能垃圾柜。每组垃圾柜设有厨余垃圾、可再生垃圾、其它垃圾等投放口。分类最细的一组智能柜设有纸类、塑料、金属、纺织品、厨余垃圾、其它垃圾、电池电子垃圾7个投放口。在智能设备投入使用前,社区和物业到各户进行人像信息采集。被录入人像采集系统的居民只要走到垃圾柜的摄像头前,投放口就会自动开启。
除了“看人开盖”的智能垃圾桶,小区还有一处垃圾袋自动发放机。居民用手机扫描机器上的二维码,就可以领取足够家庭一个月使用的免费垃圾袋,垃圾袋上还印有二维码标识。
目前,除了德胜街道,陶然亭街道也开启了垃圾桶智能时代。
畅柳园小区作为街道首个试点小区,共选取3个点位投放了3组“人脸识别”智能垃圾桶。当居民走进智能垃圾桶摄像头范围内,垃圾桶会自动识别并打开分类投放口,然后自动生成二维码贴纸,居民将贴纸粘到相应垃圾袋上即可投放垃圾。垃圾桶会根据所投垃圾为投放人进行称重积分。日后,街道还会在每个垃圾桶旁设置一个自动积分箱,居民积分达到一定数额后可兑换相应的生活日用品。
下一步,街道将在陶然北岸等小区继续设置智能垃圾桶,通过APP积分换取日用品奖励等模式,提升垃圾的精准投放率和收集率,达到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效果,提高居民参与热情。
多年来,西城区城管委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与思想领先相结合,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居民垃圾分类意识。组织街道、社区、物业、居民和学生12000余人到鲁家山等地开展“垃圾分类一日游”活动;与社会公益组织合作,聘请专业人员走进学校、商超、企业等开展垃圾分类宣传,受众10万余人;入户发放垃圾分类宣传折页和致居民的一封信,开展垃圾分类知识讲座,组织环保图画展、演讲比赛、“变废为宝”巧手竞赛等活动,进一步引导广大居民牢固树立垃圾分类思想,参与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近年来,西城区城管委以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的“四个分类”为抓手,不断推进居住小区垃圾分类达标体系建设,促使工作形成闭环。开展分类投放,为垃圾分类创建小区里每户居民配备2个户用垃圾桶和730个家用垃圾袋,垃圾袋与桶的颜色相对应,便于分类,并发放分类指导手册。为新建达标小区配备三种颜色院内分类桶,设置宣传指导牌,配备其它垃圾、厨余垃圾运输车;确保分类收集,每80—120户居民配备2名垃圾分类指导员指导分拣,建立3384家餐厨垃圾企业台账,与有资质的收运企业签订收运合同,设置分类容器规范,定时定点收运垃圾;规范分类运输,在西城区环卫中心成立120余人的垃圾分类运输专业队伍,将试点小区垃圾分类收集运输至西便门、天宁寺和北纬路3个厨余垃圾专用清洁站,将全区餐饮单位餐厨垃圾运至南宫、董村垃圾处理厂,可回收物交由相关资质公司回收,其它垃圾由物业运至附近的密闭式清洁站;落实分类处理,全区的垃圾均由环卫集团规范分类处理。
城市是一个大家庭,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开始垃圾分类,共同减量垃圾、杜绝污染,让垃圾分类成为一种习惯,让文明投放垃圾成为一种素养,让绿色生态成为共同家园的主题。 (北京西城报)
ICP 备案序号:京ICP备 06033490号 主办单位:北京市西城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技术支持:首都文化馆工作组 E-Mail:webmaster@bjwmb.gov.cn Telephone number:86 - 010 - 829688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