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文化馆

芜湖文化馆> 部长主任文集

芜湖市文明办主任窦德长:五举措提升市民文明素质

  • 发表时间: 2016-05-13
  • 来源: 芜湖文化馆

  市民文明素质关系到一个城市的对外形象。城市文明水平是城市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是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标志。市民文明素质又是城市文明的核心,在城市文明建设中起着根本性的作用,市民的文明举止是城市文明的体现。市民的公共意识、公共道德水准,决定着城市居民的公共行为,影响着城市公共环境,体现着城市的精神气质和外在形象。提高市民文明素质,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是提升城市文明程度的客观需要,是城市软硬环境协调并进、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芜湖市市民文明素质现状

  市民素质是指城市公民心理和生理的特点和性质,主要包括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知识水平、行为能力、审美情趣和生理状况等方面。市民素质给人最直观的印象,主要是市民在社会生活活动中的一些行为和表现,其标志就是通常所说的市民文明程度。

  近年来,随着芜湖市的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深化,芜湖市成功跨入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行列,市民素质普遍得到明显提高。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对市民的文明素质也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为科学评估芜湖市市民文明素质的现状,更好地提升市民文明素质,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考察、媒体监督和投诉举报等方式,并结合第三方测评,对市民文明素质进行了统计分析。从第三方测评统计的数据来看,2015年城市文明程度指数月测评总发现近30000个问题,其中,与市民文明素质问题直接相关的,如随地吐痰、乱倒垃圾、乱扔杂物、乱穿马路、乱停车辆、乱贴乱画等问题近23500个,占总问题数的78.5%。这些数据反映了一些市民公德意识薄弱,文明素质不高,参与创建的意识不强,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市民文明素质问题的原因探析

  市民文明素质的形成与发展,既与来自于社会、家庭等方面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有关,也与个人自身内在因素的影响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芜湖市市民文明素质存在的问题主要原因有以下四个方面:

  1.缺乏有效的文明教育及引导机制。当前,市民文明素质教育还存在即时性、运动式、说教式的情况,没有一个长期的宣传教育巩固机制和共享机制。宣传教育活动的内容浅显、形式雷同、与市民生活脱节,形式多、口号多、声势大、行动少,贴近群众需求的不多,市民自觉参与的自觉性不够。在宣传教育的形式、内容、渠道、力度上,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对外来人口缺乏经常地和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和途径。

  2.缺乏建立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的长效机制。在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群体参与的高影响力与低参与率之间不协调,导致市民文明素质提升效果不理想,社会影响力不够。忽视了社区直接教育的宣传效应,社区文化娱乐活动不能经常化、制度化、普及化,在活动项目、时间、内容和空间等方面还存在制约,活动形式内容老套、单一,也导致了群体参与积极性不高,活动地域狭小等。

  3.缺乏全社会参与的利益驱动机制。在文明创建和市民文明素质提升的活动过程中,体制内的组织、成员参与过多,社会组织、市民参与度不够,组织者高涨的工作积极性与参与者的积极性不相对应,以致让活动流于形式。各类性质的企业社会责任意识不强,一味简单追求物质利益的最大化,没有认识到参与社会组织活动会给企业带来的巨大宣传效应,没有真正形成全社会参与的内在利益驱动机制。

  4.缺乏严管重罚的制度体系和行之有效的惩戒措施。市民文明素质的养成既要靠教育和自律,更要靠制度的约束和惩戒,对乱丢垃圾、乱闯红灯、乱吐痰等不文明言行,仅仅靠教育劝导是不够的,必须严管重罚,建立完备的惩戒体系,让不文明行为曝光于众,既接受广大群众的批判,又要承担相应的处罚和惩戒,真正让不文明言行者羞于不文明言行、惧于不文明言行,并为不文明言行付出代价。只有这样,文明言行才能真正成为“主色调”,成为市民行为的习惯、内心的自觉。

  三、提升市民文明素质的对策思考

  市民文明素质是市民习惯自觉地履行公共生活规则的一种状态,没有市民文明素质的提高,城市文明就没有了承载和依托。市民的文明素质包括市民公共生活的价值观、道德风貌、觉悟信念等思想方面的内容,是公共文明中个体参与的部分。市民文明素质的提升不仅要进行适时的宣传引导,更重要的是要建立起提升市民文明素质的长效机制。

  第一,要以宣传教育为根本。市民文明素质的养成和提高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不间断地灌输和引导。一是要强化舆论宣传。要把握并善用各种媒体,加大主流媒体和新兴媒体(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的宣传力度,在全社会营造浓厚宣传氛围,真正使不文明行为无处藏身,使践行文明成为社会共识。二是坚持抓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大力推进社会诚信、个人品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等公民思想道德体系建设,塑造合格的现代城市市民,促进市民思想观念的更新和文明素质不断提升。三是提高群众参与意识。贴近群众生活的热点、贴近群众感情的动情点,丰富主题内涵,拓展活动载体,广泛开展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活动,千方百计吸引市民参与,进一步扩大市民素质教育活动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从而增强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四是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及时发现和选树富有时代特色的模范人物,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良好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以教育引导和鼓舞激励广大市民。鼓励比学赶帮,在广大群众中兴起学习先进、争创先进的热潮,形成崇尚文明的浓厚氛围。同时,加大负面典型的曝光,引导社会舆论进行谴责、评判,促使市民自觉规范自身言行。

  第二,要以提炼城市精神为突破。城市精神是城市文化的内核,是全体市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城市精神是一个城市所展现出的精神风貌,它是城市的历史文化和市民的价值观念、道德素养、精神追求等的集中体现,是一种与城市共命运与市民同呼吸的精神力量,也是支配市民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心理导向的精神力量。2011年11月,由“爱国、创新、包容、厚德”为内容的北京精神表述语正式对外发布,引发了全国上下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和探讨,许多城市紧随其后,纷纷开始征集或准备更新当地城市精神表述语。上海的“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杭州的“精致和谐、大气开放”,南宁的“能帮就帮、敢做善成”,桂林的“心灵与山水同美”等,都是一座城市对自我精神的总结提炼和诠释。市民文明素质提升必须以提炼城市精神为突破口,通过城市精神的讨论和提炼,激发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自豪感和责任感,进而为提高市民素质提升城市文明程度提供强大的动力源泉。

  第三,要以创建活动为载体。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对于提高市民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一方面,可以使广大市民在参与中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提升、自我提高道德素质和文明水平;另一方面文明创建的过程又是一个调动各方凝心聚力的共建共享过程。深化市民文明素质建设要结合实际,通过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类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对市民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提升市民的文明素质。如广泛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大力弘扬“奉献他人、提升自己”的志愿者精神,评选表彰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在全社会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氛围等。要针对重点人群,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以党员干部、青少年、流动人员和新市民等为重点对象,采取不同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和公民道德实践活动,多层次提高市民的文明素质。发挥中小学生在公共文明建设中的生力军作用,坚持从学校教育入手培养其公德意识,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实践中强化公共文明行为意识;针对新市民、外来人口等特殊群体开展文明市民知识培训,规范他们的行为,循序渐进地增强他们对城市的归宿感。

  第四,要以监管、规范为手段。针对当前对一些市民不文明行为缺乏有效惩处手段的实际,研究制定行之有效的办法和相应的措施,通过舆论监督、群众监督以及职能部门的严格执法,共同推动市民素质的稳步提升。注重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针对突出的不道德不文明行为,在新闻媒体上运用图片、镜头和文字等形式给予曝光,使市民自律不文明行为。设立社会监督热线,聘请道德巡访员、文明劝导志愿者,参与对不文明行为的暗访、监督、制止和规劝活动。全面提升市民的文明素质,必须集中精力和人力治理群众反映强烈的重点问题,尤其是不讲公共卫生、不遵守交通规则、不爱护市容市貌、不维护公共秩序、不服从城市管理、不恪守文明礼仪的陋习。

  第五,要以城市建设和管理为保障。城市建设和管理是市民增强对城市认同感、归宿感的保障,城市经济越发展、文化越繁荣、生活越有序、生态环境越优越,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归宿感则越强烈,城市的向心力就越强。因为人与环境是相互影响互促共长的,优美的环境可以陶冶和塑造美好的心灵,而优秀的民众能够营造和维护优美的环境。因此,必须加大城市建设和管理力度,以市容环境、交通秩序、窗口服务、社区环境、集贸市场、老旧小区为督查重点,注重整改落实的跟踪问效,切实解决一批群众关注的重点难点问题,从而为增强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自豪感和责任感奠定物质基础和行为规范。(作者:芜湖市委副秘书长、市文明办主任窦德长)

  • 责任编辑: 刘 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