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来庆新年 向前看 向前走
舞起狮灯迎吉祥
正月初六,傍晚时分,在潜山市五庙乡程冲村,一场热闹的“耍狮灯”表演正精彩上演,数百名村民聚集在村委会门前的空地上观看。
表演一开场,十多个“打灯人”手持19盏灯环绕排开。
“咚咚锵!咚咚锵!”伴随着热烈的鼓点,两只活灵活现的狮子欢快登场。
在“引狮者”的“逗弄”下,两只狮子时而闪转腾挪,时而下山寻宝,引得台下掌声阵阵。
“正月里‘耍狮灯’在我们这个小山村有上百年历史了,为的是给大伙博个好彩头。”负责“耍狮灯”的村民许承应向记者介绍,不仅仅是“狮子”为村民们送上新春的祝福,“打灯人”手中持有的各种不同的“灯”也都写有“福禄寿财”的字句,寓意吉祥和喜庆。
热闹的“耍狮灯”表演让现场的气氛迅速升温,紧接登场演出的是当地特有的民间艺术——潜山弹腔。
被称为“京剧母体艺术”的潜山弹腔是地处大别山深处的程冲村许畈组传承了上百年的特色稀有剧种,2006年被列入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千岁爷进宫,休要慌忙站宫门,听学生细说端详……”身穿蟒袍,头戴元纱帽,手持朝笏,弹腔演员许承波一招一式、一吟一唱颇见功力,将经典剧目《二进宫》中的主角——明朝文官“杨波”演绎得淋漓尽致。
“好看、好听、好精彩!我们自小都是看着这些长大的,每年过年不过来看看,总觉得缺少点年味。”观看演出的村民程卫国意犹未尽地说。
许承波是潜山弹腔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许开学的儿子,在台下看着儿子的精彩演出,许开学也很是自豪。
“后继有人,能把这门艺术传承下去是我最大的心愿。”今年73岁的许开学十年前患中风,行动不便,如今陆续培养出20多个“徒弟”。老人坚持指导村里的弹腔班社复排剧目,现已整理出《郭子仪上寿》《二进宫》等十余个剧本。
夜晚八点多,天色已黑,五六十人的演出队伍打着灯、敲着锣赶往下一个村民组,在乡村的深夜宛如一条耀眼的“长龙”缓缓前行。
“传统的文化瑰宝中孕育着大伙对新年美好生活的期待。前年我们已从贫困村队伍中出列,茶叶、蚕桑等各项产业有了很好的发展,未来的日子会越来越红火。”新年里,程冲村党支部书记许开奇满怀期待地说。(记者 洪放)
十番锣鼓敲起来
“咚咚锵,咚咚锵……”2月9日晚,东至县木塔乡大田村村民活动室热闹异常,村里一帮年轻人在老年人手把手教导下,敲起了濒临失传的十番锣鼓。
“从腊月二十八开始教他们,一直持续到正月。”乐师兼指挥、70多岁的曹雨师介绍:2016年,在乡、村支持下,村里几位老者提议,抢救性整理了部分十番锣鼓曲谱,先让老年人凭记忆和感觉反复练习,然后再传给年轻一辈,“不能让祖辈留下的‘绝活’在我们这一代失传!”
据了解,东至县十番锣鼓历史悠久,尤其在山区,传承了数百年。该县十番锣鼓乐队的人数在八至十二人不等,所用乐器,少则十余件,多则二十余件,有鼓、马锣、齐钹、内锣、汤锣等。但在“文革”期间遭到破坏,加上市场经济条件下,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导致了解十番锣鼓的人越来越少,技艺濒临失传。
“这个是大锣,这个是马锣,这个是齐钹。”常年在外务工,今年刚加入排练队伍的祝斌娴熟地给记者介绍各种乐器,“以前别说会敲了,除了鼓,其他乐器准确的名字都不知道。刚开始也不感兴趣,但练着练着就放不下了,这种有节奏感的曲子,给人一种昂扬向上的感觉,很神奇!”
“单个敲没什么意思,但大家在一起配合,就很有味道。”见记者尝试着敲马锣,在一旁练习的曹华平接过话茬说,锣鼓打起来给人兴奋感,“比打牌有意思多啦!”
据该村党支部书记祝建成介绍,以前村里外出务工青年春节回老家后,不是打牌就是搓麻将。随着十番锣鼓的兴起,村里热闹了,“年轻人鼓动着要办‘村晚’,舞龙灯。”
“我们已连续办了三届村晚,一届比一届好,大家的热情特别高涨。”祝建成说,“乡村振兴,乡村文化要同步振兴,而挖掘乡土传统文化是振兴乡村文化的有效途径。”该县文广新局主要负责人说。(通讯员 徐玉松 记者 徐建)
民俗传承年味浓
2月5日,大年初一,宣城市郎溪县飞鲤镇塘埂村北埂头组村民文化广场,一大早就被周边赶来的群众挤得水泄不通,锣鼓声、唢呐声喧声震天。广场中间,一群脸抹彩妆、身穿古装、腰绑竹扎小马的孩子,正在广场上踩着锣鼓节奏,演化着“天下太平”“五谷丰登”等传统马灯字样。
原来,北埂头传承300余年的小马灯,在中断29年后,再一次绽放于世人面前。徐德华老人正在人群中指挥着,他是这次小马灯重启活动的牵头人,也是已退休多年的原幸福乡党委副书记,为了把北埂头小马灯这一极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民俗恢复起来,他已经搬回老家居住了近一年。
“‘北埂头小马灯’的恢复受到附近十里八村群众的热烈欢迎,前来邀请演出的机构不断。从年初一开始,将一直跑到正月十三孩子们上学,除本镇的一些村,还将到周边的新发镇等村演出。消失了这么多年,现在日子好了,乡亲们都很想再见到马灯跑起年兴旺人安康的过年气氛和兆头,那是一个地方传承的精华,也是一个时代的记忆。”徐德华说。
同样的场景,也发生在飞鲤镇湖滨渔村。2月6日,湖滨渔村群众文化广场上,也是人头攒动、跑姿潇洒。湖滨渔村的小马灯今年是2017年得到传承恢复后的连续第二年春节开跑。
“我们不仅仅是要传承好湖滨小马灯,还要把小马灯发展融入到本村本地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不但让她‘跑起来’,还要‘用起来’‘活起来’,通过小马灯打响地方品牌,带来经济社会效益。”湖滨小马灯理事会会长徐德顺在现场笑着说。
“飞鲤化龙,龙出飞鲤”。在传统民俗文化内涵丰富的飞鲤镇,从年三十起各类民俗表演就活跃在各个村组,小马灯、龙灯、皖南花鼓戏等民俗活动得到充分绽放,有效促进了农村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记者 罗鑫 通讯员 刘瑞凡)
文化下乡百姓欢
“自从村里建了文化广场,每晚广场舞都会扭起来,白天村民们可以到村文化室挑选自己中意的活动参加,时不时还有电影、文艺演出、演讲呢,还教村民五禽戏。”2月10日,正在领跳广场舞的利辛县孙庙乡民主村文化管理员罗慧兰说,“城里人有的咱都有了,各项活动都搞得红红火火。”
罗慧兰所说的这些文化活动,是利辛县在“三下乡”的基础上,根据群众需求,为每村培养一批爱好文艺的村级文化管理员,在完成上级交办任务的同时,积极开展健步走、猜灯谜、送春联、诗画展览、非遗展示等各自特色活动。这也是利辛县开展春节送文化下乡,延伸文化服务渠道的一个缩影。
既要活动筋骨,也要大饱耳福。春节期间,利辛县从年初二到初六,在五一广场开展精品戏曲展演活动,每天下午,近千名市民自带小板凳早早来到广场,聆听充满乡土气息的清音戏、原汁原味利辛坠子、耳熟能详的豫剧……让市民们“品尝”高质量的听觉“盛宴”。
利辛县整合全县优秀节目资源,鼓励23个乡镇宣传文化小分队和数十家专业演艺团体在全县农村流动演出。汝集镇文化站从全镇选拔出10多名文艺骨干,聘请了周边乡镇、县、市的10余名优秀人才,建起汝集镇秦家唢呐艺术团,春节期间开展送文艺下乡12场。利辛县还组建300多人的覆盖城乡的文明实践宣讲队伍,阚疃镇王传荣凭借自身音乐特长加入宣讲队伍,编写了以移风易俗、脱贫攻坚为主题的“教材”巡回宣讲。“文明实践站的宣讲每到一村都吸引周围好几个村子的群众,人山人海很热闹。”王传荣兴奋地说,文明实践站宣传了党的政策,还传播科技知识和致富信息,增强了群众的脱贫能力。
利辛县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节假日正常开放,市民们可以在图书馆温暖的阅览室阅读自己喜爱的书籍,可以到文化馆学习琴棋书画等技能,还可以到博物馆感受利辛县悠久的文化底蕴。省、市级美丽乡村示范点农家书屋电子阅览室与县图书馆同步开放公益性的电子文献阅览、信息资源导航、检索、参考咨询等数字图书馆服务及影视欣赏、健康益智类游戏等休闲娱乐服务。(记者 武长鹏 通讯员 楚治涛)
摆上“儒林宴” 名着“活”起来
2月8日,春雪初霁,滁州市全椒县吴敬梓故居内外气象一新,大红灯笼挂满银杏枝头,“儒林宴精品菜肴”高仿实物展正在这里举办。
踏着积雪,漫步小道,拾级而入,膳食房内三层展台上,四果干、开胃四小碟、山房六味碟、荷香六珍……40多件高仿实物将《儒林外史》中出现的精品菜肴一一呈现,精彩有趣、以假乱真,令游客目不暇接。
“爸爸快看,这是杜少卿蟹羹,这是胡屠夫风蹄,做的真是太像了!”到全椒走亲戚的南京八年级学生张韵涵一边饶有兴趣地欣赏各类菜肴仿真模型,一边翻阅《儒林外史》,不时向父母提出各种问题。
“晶莹透亮”的盐水河虾、“焦黄薄脆”的王冕煎饼、“爽滑可口”的秦淮一品鲜……目之所及,这些用PVC材料,按照1:1比例制作的菜肴模型,基本再现了《儒林外史》中精品菜肴的形态造型。一旁陈列的各式各样老物件相得益彰,记录的也都是丰富的民间文化,传统菜肴“全椒八大碗”的仿真实物同样让游客们垂涎欲滴。
“举办这个展览,就是想让游客更加直观形象地感受和体验丰富的传统文化,让古典名着‘活’起来,让民间风俗‘燃’起来。”
故居负责人许立介绍,“儒林宴精品菜肴展”目前已接待各地游客700多人次,围绕“文化过年”主题,全椒县还同时举办根雕展、民俗摄影展、文化发展成果展等24项文化活动,并将持续到3月份。(记者 罗宝 通讯员 熊许玮)
向前看 向前走
小时候,春节是一年中最热闹、最开心的时候。穿新衣,走亲戚,放鞭炮,捉迷藏,更有柴火烹煮的鲜香美食,全家人围在一起,有说有笑,其乐融融。
后来,长大了、工作了、成家了,大家各忙各的,与父母聚少离多;再后来,节假日多了,应酬多了,好玩的地方多了,离老家也更远了。于是,在交通不便的过去,路途遥远成了借口;在信息畅通的今天,打个电话习以为常。
恍然间,已是年过半百,眼前成了浮云,最忆的却是少时。今年春节,打定主意回老家,与兄弟姐妹、乡里乡亲一道,感恩亲情、怀念青春,重温梦中的年味。
陪着老母亲串门,与兄弟姐妹聊天,给晚辈压岁钱,让家人高兴,给自己温馨,家长里短也分外亲切。时过境迁,老家的年俗也悄然发生了变化:少了烟花爆竹、多了环保节俭,少了喝酒打牌、多了走亲访友,少了铺张攀比、多了真情祝福,少了封建迷信、多了民俗活动,大家都开开心心过轻松年、清爽年、文明年。
年味即家味,乡情是亲情。春节,是团圆,是历尽千辛后的释放;回家,是回归,是洗尽铅华后的升华。春节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过完春节,意味着孩子们又大了一岁、自己又老一岁,这激励着我们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要珍惜好时光、铭记家国情,不忘根、不断根,向前看、向前走。(吴江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