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巢湖模式” 谱写美丽乡村新篇章
黄麓镇昶方村
槐林镇新王村
烔炀镇南湖方村
鸟瞰中庙
郁金香高地
近年来,巢湖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组长的市美丽乡村建设暨一体化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市委专职副书记和2位市政府分管副市长负责日常工作推进。制定《巢湖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2018-2020年》、《巢湖市一体化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专项整治加快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施方案》等文件,统筹推进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完成62个行政村、786个自然村和93个美丽乡村中心村人居环境整治任务,乡村环境成为美丽巢湖最靓底色,先后荣获“全国农村生活污水全面治理示范县(市)”、“全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市)”、“全省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县(市)”等称号。
2019年1月24日,全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推进现场会在巢湖市顺利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胡春华亲临巢湖市柘皋镇汪桥集村、烔炀镇小田埠村、黄麓镇昶方村现场观摩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并对该项工作取得的成效给予充分肯定,指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巢湖模式可复制可推广”。
巢湖多措并举提升农村人居环境 助力乡村振兴
三级书记齐抓共管
巢湖市在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第一大举措就是坚持三级书记抓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立“市级主导、乡镇主抓、村居主干”联动机制,高规格成立领导小组,巢湖市委书记和市长任组长,巢湖市委、市政府分管负责人任副组长,具体牵头负责、定期调度推进。特别强调乡镇书记、镇长第一责任,注重发挥村“两委”牵头、村干部带头作用,形成“千斤重担众人挑,人人肩上有指标”的推进体系。坚持每月召开现场观摩推进会,徒步查看观摩结束后就近召开推进会,现场评、实地比,找准差距、认清不足,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年度目标管理绩效考核,采取日常督查、调研检查、随机抽查相结合的办法,对各乡镇(街道)环境整治工作进行量化评分,依据结果兑现市级奖补资金,以此调动各地各相关部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保障机制促乡村振兴
人居环境整治第二大举措,就是坚持城乡统筹和分类指导,强化顶层设计,结合美丽乡村、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市域乡村建设规划》《市域农村生活污水专项规划》等专项规划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实施方案,科学确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标准版(三大革命)、升级版(美丽乡村)、增强版(乡村振兴)三个梯次,明确目标任务、责任部门、资金筹措方案、农民群众参与机制等内容,形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任务书”和“路线图”。探索“争取中央支持、省及合肥市级奖补、市级政府主投、乡级政府补贴、村集体补助、农户适度出资出劳”的经费保障机制,有效整合美丽乡村建设、农村环境“三大革命”、农村畅通工程、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乡村绿化等专项涉农资金,打捆使用,集中投入,确保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任务序时推进。谋划一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重点项目,建立项目库、项目包,通过推介会、融资需求对接会、媒体网络等平台向社会推介,通过政府购买服务、PPP合作、特许经营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2016年以来,累计投入建设整治资金约8.5亿元。
突破重点攻坚克难
第三大举措是坚持亮点引领、重点突破、难点攻坚,把握“全域整治一盘棋”的统筹安排和“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工作接力,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不搞“一刀切”“齐步走”,集中力量打好攻坚战。针对不同村庄的自然风貌、人文特点、发展水平,分别明确建设整治模式,把握好整治力度、建设程度、推进速度与财力承受度、农民接受度的关系,因地制宜、集成集约,统筹推进路网管网水网建设、治污治脏治乱、绿化美化亮化。目前全市62个行政村、786个自然村和93个美丽乡村中心村人居环境得到全面改善,其中13个乡镇通过DBO建设模式建成污水处理厂,93个中心村均建成污水处理设施,乡镇、中心村污水处理达到全覆盖;农村环卫市场化率、陈年积存垃圾清理率、垃圾治理自然村覆盖率、自然村庄清扫保洁率、农村生活垃圾收运率、垃圾无害化处置率达到六个100%;完成4.2万户农村卫生厕所改造。探索总结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五要五须五字诀”、农村生活垃圾处置“三四五工作法”、卫生改厕“六统三化三分八具备”,成为“巢湖模式”的鲜活注解。
长效机制保人居环境
坚持发挥群众主体作用,用长效机制巩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果,这是人居环境整治的第四大举措。把创新实践及时固化为制度,修订完善农村生活污水全面治理工作方案、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实施意见、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工作考核办法等文件。理顺政府与农民的行为边界、群众主体与政府主导的关系,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村规民约自我监管作用,千方百计调动和激发广大农民的参与热情,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内化于农民的生产生活中,使他们真正成为参与者、实践者、获益者。注重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在规划方案、项目安排、资金使用等重点环节,听取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监督,充分尊重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探索建立农户分区包干制度,动员村民义务投工投劳,主动拆除危旧房屋、绿化庭园、搞好保洁、垃圾分类,充分发挥农民自主、自建、自管的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村民积极性。创新“三组一会”制度,成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指导组、工作组、工程监督组和农村“五老”理事会,建立民主管理机制,化“阻力”为“动力”,为深入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提供智慧和力量保障,促进环境整治由“要我干”向“我要干”转变。
通过以上四大举措,把农村人居环境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以全域人居环境治理、农村土地大规模整治、大型田园综合体建设、特色小镇建设、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域旅游建设和全国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创建等为差异化、特色化抓手,在乡村振兴战略上,精谋形成巢湖方案、实干创出巢湖亮点、探索总结巢湖经验,充分展现巢湖市“山水名城、产业新城”的绚丽图景,为合肥市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作出更大的巢湖贡献。
苏湾镇山戴村
苏湾镇:扎实推进人居环境整治项目 打造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仗,为补齐人居环境短板,着力打造生态宜居美丽乡村,苏湾镇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示范、整体推进”的工作原则和基本方法,连续两年申报实施人居环境整治项目,其中2018年项目总投资近460万元,对贫困村包坊村的包坊集、冲陈、涧河、滕岗4个自然村进行“五化三改”。内容包括自然村净化5800㎡,道路硬化16810㎡,美化节点12组,改厕400户,改水420m,贫困户改居和美化24500㎡。
苏湾镇不断完善工作思路,提升工作水平,因地制宜确定整治目标任务和建设时序,项目推进过程中严格遵循以下基本原则,扎实推进人居环境整治项目。
规划先行,精准设计。精准设计是人居环境整治项目中最重要的一环。苏湾镇扶贫办邀请专业测绘公司对现场进行测绘,标清项目区范围,对重点标识物进行标记;扶贫办和包村组干部带领设计公司结合测绘图纸到现场确认,按照“五化三改”总体要求和村民需求精心设计,形成设计图纸和工程量清单;召开镇级“图审会”,邀请村书记和包片干部参加,核对设计图工程量、道路长度和文字描述等内容,确保设计精准到点、精准到户。
规范程序,从严把关。招投标程序一定要到位,对招标代理做出的工程量清单和控制价要找专业人员细致审查,从严把关,避免出现资金使用未达到预期目的和基础设施、美化提升本末倒置的形式主义等问题,要根据拨付的资金量,先确保村内道路硬化、改水、贫困户改居等工程全部到位后,剩余资金再用于美化提升。
保证质量,督促进度。施工单位进场后,按照图纸内容,经常与监理跑现场,督促工程进度,查看工程质量;定期召开项目工程建设调度会,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和村居干部参加,对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存在困难现场进行解决或安排村居干部协调解决。
协调矛盾,解决问题。项目施工过程中,涉及到户改厕、清脏清杂、拆旧拆废等容易与群众产生直接矛盾的项目时,村包片干部与村民组长要深入现场、直接参与,全程配合施工单位施工,彻底解决废、旧、脏、差的问题;针对部分不理解、不配合的农户,要让村里群众参与进来,共同做好思想工作,解决问题。
据悉,2019年苏湾镇将持续强力推进人居环境整治,2019年人居环境整治项目涉及包坊村、苏湾社区、联合村、大坝村4个行政村的7个自然村,由贫困村推展到非贫困村,扩大群众受益面。具体项目实施将在2018年项目实施经验的基础上做到准备工作更充分、统筹安排更合理、程序手续更规范。
柘皋镇汪桥村
柘皋镇汪桥村文化广场,一支龙灯队正在舞狮耍龙
柘皋镇“三强化”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工作
为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提升全镇人民获得感、幸福感,柘皋镇“三强化”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工作。
强化组织领导,迅速动员部署。柘皋镇深入学习2月21日合肥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现场会精神,迅速动员部署,于2月23日召开柘皋镇党建工作现场会暨当前重点工作推进会,要求广大干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稳步推进人居环境提升工作,优化农村人居环境。
强化科学引领,深入自查自纠。柘皋镇科学规划,学习推广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因地制宜,探索推广适合各村居改造经验。以全镇18个自然村为单位,推荐18个示范点,深入开展自查自纠,共排查问题900余处。
强化整改落实,全面提升推进。以18个自然村为重点打造对象,按照“硬化、绿化、亮化、美化”“五清一改”要求,各村定期上报整治进度,全面推开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截止3月共整治100处。(帅亦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