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缺”中的美学意象 | 文明阅读 | 乐清文化馆 | 中国文化馆乐清站 | zjyq.wenming.cn
您当前所在位置 乐清文化馆 > 文明阅读
“残缺”中的美学意象
来源: 乐清文化馆 发表时间: 2016-11-03 10:38:00 编辑: 王吴越

  “充满了秘密和线索的48小时里发生的故事,紧凑而不停摆的时间线,读者不但能够从故事里获得窒息一般的解密的快感,而且这不单单是一个悬疑故事,更是对于一个全球性问题的深深思索。”“阅读这个故事更能使读者内心更加明亮。”“这又是一座悬疑小说里难以逾越的高峰。”很难想象这些带有着极高评价的赞语是出自《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的那些一向眼光挑剔的书评人口中。而这居然还是一本新书——翘首以盼近五年的、来自这个星球最负盛誉的当代悬疑小说作者丹·布朗(以下称“丹叔”)的最近作品——《地狱》。我曾花了约两个月看完了这部小说的英文原版和中文翻译版。而作为一个对于悬疑小说口味挑剔的读者、同时也是丹叔的粉丝,我认为在这个兰登教授的最新的冒险故事里,虽然有着不少的遗憾,但我看见了更多的是丹叔对于整个故事的情节线、主要角色以及整体立意的把控中的转变,以及更多的,从美学角度上来看的提升。

  (一)“不圆满”的故事线里的美学意象 

  很明显的,《地狱》延续了丹叔在以往作品中善用的“双(多)情节线”的叙事手法,并且大胆地在这部新作中加入了大量的属于不同人物的回忆线,却未显凌乱。所以可以说,这是他在新作的叙事手法上的一大提升,大大增加了故事的饱满性,又将第三人称的写作手法之优点发挥到极致。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处是这里——与丹叔之前的代表作品《天使与魔鬼》和《达·芬奇密码》等大相径庭的是,可以说也是非常成功的一个亮点——即丹叔在故事发生在威尼斯以后的情节中巧妙地穿插了对于佐布里斯特和FS-2080的往事的描写。

  那是两个天才的罗曼史,从初遇到相伴,最后结束于令人伤悲的巴迪亚塔。他们两个人的爱情——其实我是不愿意用这样简单的词汇来描写他们之间的感情的,因为我在丹叔的描写中感受到那是早已超越爱情的一种情感。他们是拥有相同理想的友人、英雄惜英雄的灵魂伴侣、最亲密的师徒和同事以及彼此最珍贵的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爱人——完全不同于我之前所读过的种种。比夏洛特·勃朗蒂笔下的简·爱与罗切斯特先生的相伴相依更多一份拥有共同理想的惺惺相惜,比加西亚·马尔克斯笔下的何塞与乌尔苏拉的拥有共同理想中的惺惺相惜更多一份分享秘密的无言默契,比帕特里克·莫迪亚诺笔下的博斯曼斯与玛格丽特的分享秘密中的无言默契更多一份“相伴走过漫长岁月”的真挚与单纯。

  六年相互陪伴也许在资深言情读者面前算不了什么,总共叙写不超过两章的爱情线也实在可算得上是不能再次要的情节,但是丹叔在真正寥寥无几的文字里用饱含深情的简单词句将佐布里斯特和FS-2080之间的难言的爱勾勒出一种残缺里的美。暴风雪里的初次遇见,残缺一份缘分和时机中的恰到好处,但却倍感浪漫而温馨;巴别塔顶的告别,残缺一份圆满和互相谅解的好聚好散,但却在无奈里透出一股凄美的画感。在这份以悲剧结尾的爱情里,他们残缺了不仅仅只是一个大团圆结局,还有太多太多,但这条叙事线里他们曾经因为同样的理想走到了一起,默默陪伴,静水流深;他们也因为同样的理想选择了最终放手,不畏惧死亡。一个无解的轮回,令这份美感,更为深刻。

  所以在这个故事里,佐布里斯特选择了以最惨烈的方式成为理想的殉道者,而FS-2080则最终选择了以最无私的方式成为佐布里斯特遗愿的守护者。在他们的感情里,这样追逐的姿态代表着最终的天人永隔,但我认为这就是这份感情的绝美之处,为了更崇高,分离,无怨无悔,并且永远铭记。这也是所有故事线中最能够体现“残缺美感”的一处,感情和美感交织、并且真挚流露,却也不抢去丝毫主线立意的风头,是丹叔在这部作品中叙事线里的一大飞跃。

  (二)“不健全”的主角人格里的美学意象 

  提到《地狱》里的各个主角的人格特征,我们很难总结出一些统一的特点,比如说单纯的对于正派或者是反派的界定,我认为这里是不存在的。也许是对于所谓“反派”的人文主义关怀,丹叔对于各个主角的人格的刻画,仿佛操持着手术刀的上帝,血淋淋地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又一个荒诞但却真实人性的矛盾。人性的矛盾带来了主角们面对着一次次选择时候的矛盾——事实上在这里兰登教授的符号学外挂真正成为了“超级配角”,更多的引人深思的、或者说是具有戏剧性冲突的美学观赏性的,是每个角色在故事发展的过程里逐渐揭示的一桩桩陈年秘辛:无奈的死亡还是伟大的牺牲,人口增长的指数爆炸,黑死病与瘟疫清洗,超人类主义和WHO的赛跑... ...它们的交织,同时也反映出了丹叔在刻画“不健全”的主角人格——也就是人格的残缺——这之中所具有的美学特征。

  我们不难从佐布里斯特、FS-2080、辛斯基博士和教务长这四个主要角色的身上以及他们所担负的情节中体会到“不健全”人格背后的美的展现:首先是佐布里斯特,他自命肩负起死神的责任,誓要以瘟疫的方法清洗世界人口,却在巴别塔顶最后一刻眼神里,永远带着对于FS-2080的愧疚离开这个世界;FS-2080带着复仇与怀念上路,欺骗兰登教授只为了抢先找到瘟疫,从意大利到土耳其,却在与教授同行的过程中感受到了许久未见的伴侣的温暖,在最后一刻选择了放弃仇恨;辛斯基博士更多是为了WHO和全人类的责任,她竭尽全力阻止佐布里斯特的疯狂举动,却在得知真相的最后一刻选择放弃无益的追究,如释重负的结尾也是对佐布里斯特最好的告别;教务长则是贩卖情报和唯利是图的无心商人,但契约的精神并有让他在看完佐布里斯特遗言之后选择保护代理人的秘密,却出人意料地因为——也许是恻隐之心吧,与辛斯基博士合作帮助教授去破解佐布里斯特所留下的谜题。每一个角色的人格里都或深或浅地埋藏着善与恶的两面:诚信、希望、慷慨、正义、勇敢、节制与宽容,他们的性格深处埋藏着这些在《神曲·天堂篇》中提到的七美德;而骄傲、妒忌、愤怒,伤悲、贪婪、贪食及好色,这些在《神曲·地狱篇》中提及的七宗罪,同时也在他们的行为中有所展现。不健全即是残缺,这种矛盾而复杂的美在整部作品中的人物刻画方面被很好地做出了诠释。横向对比丹叔之前的作品,他花了五部作品来刻画出一个个或是高尚、或是邪恶但皆取向完美的角色,犹如他在第五部作品《失落的密符》中所提到的安多罗斯心中完美的环点符,“完美”人格给人所带来的是一种原始的审美体验,而“不健全”人格中展现的真实与鲜活,这样的审美体验是“完美”人格所不具备的,并且也更加有利于作者情感的展示。与所有的艺术创作相同的,角色的塑造,从残缺到具象,是写作技法的提高;而从具象到“残缺”,则是美学含义上的飞跃。

  (三)“不完美”的整体立意里的美学提升 

  如果说丹叔之前的作品中《数字城堡》和《骗局》是带有美式讽刺的政治故事,而《天使与魔鬼》、《达·芬奇密码》以及《失落的密符》(“兰登系列”)则是哈佛教授的悬疑冒险之旅,那么同样属于“兰登系列”的《地狱》,它不仅仅只是一个哈佛教授的悬疑冒险故事——教授的冒险故事在系列的第二部作品《达·芬奇密码》之后便达到一个高峰,在此之后的作品中国难出其右——它显得更出彩的地方,是在于故事起因里一个弗兰肯斯坦式的疯狂科学家对于解决全球人口问题的方式引起的一系列深思。

  人口问题、基因技术等的伦理道德问题,以及对于“为了100个人而杀死10个人是否合乎道德伦理”的辩证在整个故事的叙述中得到激烈的讨论。当然在故事的结尾,这些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但是佐布里斯特的计划得到了实施,全球都中了随机激活的绝育病毒。最后辛斯基博士的话发人深省,既然已成定局,我们是否还要试图挽回呢?如果说对于佐布里斯特的行为的辩证是故事提出的第一个质疑,那么辛斯基博士所代表的WHO做出的最后的决定,又提出了一个新的质疑,这明显地展示了结局和立意的不圆满。

  丹叔以他一贯的对于传统宗教、哲学与伦理观念的冲击为这部作品的结尾画上的“不圆满”的句号,而立足于全球性问题这一背景的《地狱》在立意方面则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一次,兰登教授最终没有拯救危机,结局是残缺的;而故事里,所有人对于疯狂科学家佐布里斯特的行为的探讨最终也无从得出结论,使得故事的立意也并不完整。残缺的结局和立意的归宿点在于对于传统的伦理道德的质疑,这样的冲击极具艺术效果。并且,读者在跟随故事情节想象到当最后的人类浩劫真的发生,这种质疑给读者的冲击就更为可观。所以可以说,这样的不完整,事实上,也同时是一种美学层面上的提升。(浙江省衢州市第二中学:吴瑕汉卿)

  附:丹布朗最新小说《地狱》简介:

  丹·布朗(Dan Brown)的知识悬疑新作《地狱》(Inferno),书名直接取自但丁的《地狱》。小说描写了哈佛大学的符号学教授兼业余大侦探罗伯特·兰登再度跨洋,前往意大利破案。兰登教授莫名其妙卷入一场阴谋,一个美女挺身而出,两个人亡命天涯躲避各路人马追杀,兰登教授不断运用他的符号学和历史文化知识破解谜团,最后谜底揭晓,而这一切都是在短短几天之内发生的。小说一开场,头疼欲裂的哈佛大学符号学家罗伯特·兰登在一家医院的病床上苏醒,埋在各种管线与一堆医疗设备里的他发现自己失忆了。然后,他去了佛罗伦萨,随之冒险在但丁、米开朗琪罗、达·芬奇等大师的作品间展开,其中的黯黑阴谋涉及人口爆炸、基因改造等现实问题。本书是继全球风靡的《达•芬奇密码》、《天使与魔鬼》、《失落的秘符》之后,丹•布朗对历史、艺术、密码与符号的运用的又一力作。这一次,丹•布朗再次选取这些标志性元素,精巧地编织出他迄今筹码的小说——《地狱》。在但丁笔下,地狱是一个结构复杂严谨的王国,居住此间之物被称作“幽灵”——那些困在生与死之间的无形幽灵。丹•布朗通过《地狱》告诉我们“地狱中最黑暗的地方是为那些在道德危急时刻皂白不辨的人准备的”。(来源: 人民论坛网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