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居众后 责在人先---中国文化馆
利居众后 责在人先
发表时间:2015-12-20   来源:光明日报

——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看山东广大知识分子的责任担当

    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山东曲阜孔府和孔子研究院参观考察,并同有关专家学者座谈,他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两年来,山东广大知识分子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以弘扬传统文化为己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民群众需求紧密结合,知行合一,为民担当,迸发出了改变社会、推动历史进步的巨大能量。

  感觉担子越来越重

  “我们离孔子有多远?”今年11月11日下午,着名学者、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在山东现代学院作了一场题为《孔子思想与儒学精髓》的讲座。这是他在讲座现场抛给听众的问题。

  杨朝明自己回答道:“这个‘距离’不是时空的距离,是我们对孔子思想、儒家学说、中国传统思想精髓认识的‘距离’,是我们要认识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应该对民族优秀文化采取怎样的态度。”他进一步解释:2565年的时间距离,使孔子的形象变得模糊,许多思想也遭到了误读。

  结合自己多年的研究心得,杨朝明就传统文化对当代社会生活的指导意义进行了深入解读。“讲座引起了大家的共鸣,恰好说明了大家对传统文化的渴望和向往。”他说,这更激发了他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担当。

  2013年11月26日,对杨朝明来说,是一个特殊与难忘的日子。这天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到曲阜考察,来到孔子研究院考察座谈。

  两年来,杨朝明不知疲倦地从事着儒学研究和推广工作。出去开坛讲学作报告,去了多少地方,讲了多少场,他已经记不清了。

  为把真实的孔子思想展示给世人,2014年,他出版了《正本清源说孔子》。受中纪委委托,他组织精干力量,结合干部政德教育,逐一编写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教育读本。作为孔子研究院的院长,杨朝明既要加强儒学研究力量,培育人才,又要调动大家从事儒学研究和普及的积极性,仅2015年就申请到4项社科基金项目。

  “如何在世界儒学研究中掌握更多的话语权,是我们一直在思考和努力的事情。”杨朝明说。今年“孔子文化节”期间,孔子研究院利用和放大世界儒学大会、孔子文化奖颁奖效应,发布近年儒学研究十大热点,推出《孔子文化奖学术精粹丛书》,首创世界儒学大会青年博士论坛等创新性举措,着力提升孔子研究院的话语权,建设儒学研究高地。

  被称为“圣地一儒”的曲阜师范大学教授骆承烈,两年前也参加了与总书记的座谈。一直以来,骆承烈致力于传统文化的发展创新,笔耕不辍,迄今为止已出版书籍百余册,编印讲义超过300万字。为弘扬儒家经典,他还将《论语》搬上荧屏,与其他单位一起拍摄了102集《演说论语》。近期,他正致力于电视剧《孝经》的剧本创作,预计明年将会正式开拍。由其编订的《中华孝文化研究集成》一书(共12册),现已出版至第八册,后续作品将陆续出版。虽然已80岁高龄,但骆承烈仍以耄耋之躯孜孜不倦地奔走在弘扬传统文化一线。“从去年1月至今,我受邀到各地讲学就达54次,现在我还要再做十年规划,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续努力。”骆承烈语气坚定地说。

  把儒学种子撒向乡村

  种田耕地的农民放下锄头坐进教室,听大学教授讲儒家思想,这不是电影里戏谑的桥段,而是发生在山东济宁真实的一幕。

  “大家有没有发现这种情况,有的人有钱不孝敬父母,但有些人没钱却能孝顺父母。”台上讲者发问。

  “是啊,有!有!”台下听讲的人频频点头。

  “为什么当今社会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有谁能说一说?”讲者继续追问。

  “社会风气变了,很多人只认钱不认人了!”一个农民抢先回答。

  “说得很对,现在是有这样的社会风气。一些地方一些人因为钱,忘记了最基本的孝道。乌鸦都能反哺,对人来说孝顺更是人之常情。”

  这一问一答的场景,出现在济宁市泗水县官庄村的乡村儒学讲堂上。讲课的是中国社科院儒教研究室主任、尼山圣源书院秘书长赵法生,听课的是农民。

  夫子洞旁,圣人之乡。在尼山脚下圣人孔子的出生地泗水县,沉睡了多年的儒学文化正慢慢苏醒。2012年底,赵法生和山东大学的颜炳罡等儒学研究者到这里考察,却失望地发现,说是圣人故里、儒学发源地,可这里彬彬有礼的君子之风不仅少见,道德失范现象反而严重。“儒家学者有一个使命,在朝则美政,在野则美俗。”他们认为,儒家的学问是知行合一的学问,儒家知识分子应该责无旁贷地走出校门,走出象牙之塔,深入到群众当中,尽力来改良社会风气。

  为了重建被破坏的乡村文化,2013年,赵法生、颜炳罡等儒学研究者决定在农村开办儒学讲堂。因为针对的是一些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民,他们不讲道理讲故事,不讲天边讲身边,从孝道、《弟子规》入手,结合村民生活琐事来讲。如今,各讲堂每月开设两次儒学课,已形成了固定的讲课制度。截至目前,仅泗水县“乡村儒学讲堂”已开课1000余场次,受众9万余人次。

  “经过两年的乡村儒学教育,村里打娘骂老、小偷小摸的现象没有了,乡亲们也懂得怎样处理公义和私利的关系了。”在最早设立讲堂的泗水县北东野村,村支部书记庞德海告诉记者,去年7月10日,村里完成了电网改造,让村干部没想到的是,这次砍伐村民树木200多棵,村干部没到一家做工作,却没有一户出来“打横炮”。而9年前那次电网改造,干群之间屡起冲突,好几个村干部被打。看到村里潜移默化发生的这些变化,庞德海从心里感谢乡村儒学所起的作用。

  目前,乡村儒学已在山东济宁、聊城、潍坊等地不断涌现,呈现燎原之势。在采访过程中,赵法生表示,从事乡村儒学建设的是一个默默奉献的学者义工群体。他们所有的付出,不但没有报酬,还经常自掏腰包,比如往返路费、编印教材、举办活动时购买奖品等。由于许多专家学者的坚持,带动了一批年轻的志愿者,也作为义工投身到乡村儒学讲堂的实践中。

  “乡村儒学是具有责任感和文化情怀的人文知识分子服务社会的一次全新尝试。他们以弘扬传统文化为己任,用儒家思想滋润乡村,用传统美德教化群众,使当地社会风气为之一变,呈现出令人欣喜的‘乡村儒学现象’。”山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孙守刚表示,这一现象深层的启示在于,它鲜明地回答了当代知识分子价值取向和责任担当的时代命题,展现出当代知识分子为实现中国梦而自觉奋斗的理想情怀和不懈追求。

  山东省委党校教授王守光说,“乡村儒学现象”坚持弘扬知行合一的儒学精髓,献身于民族文化复兴,勇于为民担当,接地气,具有不朽的生命力。

上一篇:
  • 已是第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朱 波
分享到: 
更多
深度
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