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直沽的历史由来——天津河东文化馆

大直沽的历史由来

来源: 发布时间:2014-06-26 13:44

  “先有大直沽,后有天津卫”。大直沽是天津城市最早的聚落,是天津城区商品经济的发祥地。
  天津为“古九河近地”,“地本海滨荒壤”。天津地名自直沽始。直沽出自《金史·完颜佐传》,时称“直沽寨”,时为贞佑二年(1214)。直沽寨乃军队驻守卫戍的要塞,具体地点无文献记  载。而传说,金时“直沽寨”就设在现大直沽这个地方。
  大直沽,相传在汉代属章武县管辖;在唐代是征伐辽东必经之地,是唐太宗东征时憩息挂甲的地方;在宋、辽对峙(以海河为界)时期,属辽地。蒙古太宗丙申年(1236),在大直沽“置司,设熬煎办”,管理生产食盐。元朝时,天津海河流域广大地区统称为“直沽”。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开创海漕,南粮北运,“由海道上直沽,达燕都”。大直沽设有接运厅、临清运粮万户府和天妃灵慈宫,而成为元代海运终点港和海、河转输中心,是元代直沽经济、行政、军事、宗教文化中心。大直沽天妃灵慈宫是天津第一庙,是中国着名的三大妈祖庙之一(列第二位)。海运促进了大直沽经济发展。大直沽在元代就出现了商品市场和商品经济,开创天津城市历史之先河。“延佑三年(1316),改直沽为海津镇”。传说中的“海津镇”就在大直沽。今六号路与海河相交的地方,旧称“海津渡”。明永乐二年(1404),在小直沽(“荒旷斥卤之地”)建筑天津卫城;十三年(1415),罢海运,天津城市发展中心从大直沽移向三口、小直沽一带,大直沽失去了发展优势。大直沽历经明清两代沧桑,到清末已沦为城东荒原一村镇。尽管大直沽为城东“数十村之首”,为东乡之市贸中心,但它还是远离繁华闹市区。它元代时的繁荣历史,被三汊口、小直沽一带自明永乐年间以来近600年的发展所掩盖,而渐渐地被人们所遗忘。但是,“先有大直沽盐粮兵屯,后有天津卫干戈拱北”乃是不争的历史事实,大直沽仍不失天津城区发祥地之声誉。
  大直沽是天津城市酒业生产的发祥地。大直沽在元代就开始生产白酒,有近800年的酒业生产的历史。清嘉庆、道光年间,大直沽生产的“高粱干酒”被诗人颂扬为“名酒”,并生产出传世至今的“玫瑰露”、“五加皮”等色酒。天津开埠后,大直沽酒开始出口。民国时期,在1918年以前,天津物产以“所产粗粮及烧酒、鱼、盐为大宗”,并且销路畅旺。是时,大直沽酒业在天津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20年代,大直沽有酒厂(烧锅)30余家,酒产量占天津酒产总量三分之二以上,成为天津酿酒业的中心。1931年出版的《天津志略》称:“天津酒业尚称发达,大直沽一带,尤为最富之区”。大直沽酒占有国内东南沿海一带各省和上海、烟台以及港澳地区等广大市场,享誉东南亚各国。解放后,“直沽干酒”在1950年华北物资交流会上与山西汾酒并列为华北名酒。
   
   
                                          摘自《河东区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