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馆·绵阳-绵阳文化馆
绵阳市开展“不文明行为”专项教育治理活动
发布时间:2015-09-21 来源:绵阳文化馆
字体:[][][] [打印] [关闭]

  为推进文明城市建设,提升市民素质和城市整体文明程度,绵阳市在城区范围内开展三类“十种不文明行为”及“十种浪费行为”、“十种不孝敬行为”专项教育治理活动。

  活动开展以来得到了广大市民的积极参与和支持,也大力提升了市民素质,改善了城市形象。

  一、“十种不文明交通行为”治理活动

  1.机动车乱停乱放;

  2.机动车超速行驶随意变道抢道;

  3.行人不走过街设施翻越栏杆;

  4.驾乘人员向窗外吐痰扔垃圾;

  5.行人过斑马线闯(黄)红灯;

  6.机动车占用公交专用道行驶;

  7.机动车在城区随意鸣笛;

  8.机动车过斑马线不礼让行人;

  9.公交站点乘客不排队上下车;

  10.车辆会车时使用远光灯。

  专项治理期间,绵阳市多措并举,运用各类媒体大力宣传治理工作的重要意义,积极营造治理“十种不文明交通行为”的强大舆论氛围。持续进行宣传教育的同时,针对“十种不文明交通行为”大力开展集中治理行动,通过志愿者“随手拍”和各类媒体曝光典型不文明交通行为,在全市迅速掀起治理活动高潮。同时,注重巩固阶段,对前期的治理工作进行检查,查缺补漏,巩固治理成果,总结工作经验,建立长效管理工作机制,使“十种不文明交通行为”治理工作制度化、常态化

  二、“十种不文明餐饮行为”治理活动

  1.不提醒用餐点菜数量;

  2.剩菜剩饭不打包带走;

  3.餐具不按规定清洗消毒;

  4.随地乱吐和乱扔废弃物;

  5.过度劝人饮酒水;

  6.猜拳行令大声喧哗;

  7.衣冠不整袒胸露背;

  8.行为粗鲁酗酒滋事;

  9.言语粗野伤风败俗;

  10.带宠物进餐饮环境。

  为切实有效推进活动的开展,绵阳市通过多种方式对餐饮服务单位进行培训,以“告别不文明行为,建设美丽幸福绵阳”为主题,大力宣传治理“十种不文明餐饮行为”的重要意义,不断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引导企业自觉摒弃、共同制止不文明餐饮行为。有电子显示屏的餐饮服务企业要主动播放公益广告。同时动员餐饮服务企业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并在企业员工中招募志愿者,通过培训后开展文明劝导,从而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

  三、“十种不文明旅游行为”治理活动

  为进一步提升城市形象,提高市民和游客文明旅游素质,根据我市文明城市建设工作部署,决定开展 “十种不文明旅游行为”专项治理活动,现特制定工作方案如下:     

  1.随地吐痰乱丢垃圾;

  2.乱写乱画乱涂乱刻;

  3.采摘花草损坏公物;

  4.攀爬景物树木拍照;

  5.大声喧哗嘻戏打闹;

  6.乘车购物不依次排队;

  7.不守警示标识随意妄行;

  8.不尊重当地民风民俗;

  9.不尊老爱幼相互礼让;

  10.衣冠不整言行不雅。

  活动开展期间,绵阳市各级各部门大力开展主题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座谈、宣讲、征文、微博、微信等多种形式,深入开展市民文明礼仪知识普及宣传教育,学习宣传《旅游法》中涉及文明旅游的条款,积极营造依法、文明旅游的良好氛围。在全市范围内进一步宣传和普及《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和《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同时针对“十种不文明旅游行为”,举办由广大市民参与的诸如“我离文明旅游有多远”、“我为文明旅游献一策”等讨论活动,“十大不文明旅游行为”大家谈活动,发动市民为治理不文明旅游行为献计献策,对有价值的建议给予奖励。各旅游企业和景区景点,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与旅游活动相关的出境游注意事项、文明用语、文明着装、文明出行、文明用餐、文明观赛、文明购物、文明赏景等主题培训,广泛征集文明言行歌谣,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活动的覆盖面和干部群众的参与面。

  四、“十种不文明浪费行为”治理活动

  1.红白喜事大操大办;

  2.剩菜剩饭一倒了之;

  3.花钱购物大手大脚;

  4.穿衣戴帽喜新厌旧; 

  5.用水用电不知节约; 

  6.商品过滥过度包装;

  7.开业庆典歌舞升平;

  8.办公用品随意废弃;

  9.垃圾分类利用不力;

  10.过分使用一次性用品。

  开展节俭养德全民节约行动,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项重要举措。

  次治理活动以“节俭养德,全民节约”为主题,重点治理10种浪费行为。在机关干部、学校师生、城乡居民、企业员工中广泛开展“四大活动”,集聚“俭以养德”正能量 

  同时,在电台、电视台开设“曝光泔水缸”专栏,对浪费严重的进行曝光;在市级新闻媒体和主要网站开设“曝光泔水缸”专题,倡导全社会形成节约粮食、崇尚节俭、科学饮食的餐饮文化,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充分利用支持推广LED照明产品,鼓励人们使用能效更高的产品,促进节约电费和节能减排。整治和改造城市景观照明,曝光城市景观过度照明,尽量使用LED照明产品,缩减亮化的规模和时间,切实减少能源浪费和光污染。给老少边穷地区捐献节能灯,使贫困人员享受绿色照明成果。构建餐厨废弃物回收处理体系,推进餐厨废弃物生产生物柴油、沼气、有机肥等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完善再生资源体系建设,推动“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促进再生资源规模化利用。创建垃圾分类示范小区,引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分类投放垃圾,推进垃圾分类回收利用工作,推动全社会切实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倡导绿色消费。在广大市民当中广泛普及节水知识,强化节水人人有责意识。加快农田灌排工程设施配套改造,大力推广农田节水技术,促进节水型现代农业发展。扶持节水产品生产企业,推动企业、机关、家庭使用节水器具。深化节水型城市创建工作,养成人们节约用水、节约资源、反对浪费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开展爱粮节粮先进单位和示范家庭创建活动。加强粮食生产、收购、储存、运输、加工、消费等环节管理,全面实施粮食收储供应安全保障工程。规范餐饮企业和食品批发零售企业促销活动,鼓励粮食经营企业在确保食品质量安全和市场经营秩序的前提下打折销售临近保质期的食品。同时,充分发挥各地慈善组织、志愿者组织作用,开展的“一张纸献爱心行动”捐赠平台,倡导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和家庭收集废旧纸张和书刊,将售卖所得款项捐赠给慈善组织“专项账户”,用于救治贫困家庭先天性心脏病、白血病等患病儿童。开展“闲置物品共享行动”,提供适当场地,组织志愿者开设社区周末跳蚤市场,方便人们交换和买卖闲置的衣物、玩具、图书、家具、家电等。在城市论坛或小区论坛等网络空间开设“闲置物品交流”专区,搭建闲置物品网络流通平台。

  五、“十种不孝敬行为”活动治理

  1.不好学上进总让父母操心;

  2.老人生病不尽心治疗护理;

  3.忽视对父母亲的精神陪护;

  4.婚后不敬双方父母和长辈;

  5.不自食其力过分依赖父母;

  6.不愿赡养和照顾失能老人;

  7.粗暴干涉父母的婚姻自由;

  8.打骂虐待甚至遗弃老年人;

  9.侵犯老人的正当合法财产;

  10.违法乱纪让父母痛心疾首。

  走访了解特殊困难老年人生活生存及子女赡养状况,摸清老年人基本信息、身体状况、居住条件、经济生活来源、子女赡养情况,并对高龄、子女不孝敬及其他特殊困难老人等重点对象进行梳理汇总,登记造册。加大城乡养老机构建设力度,对特殊困难老年人生活进行妥当安排。深入发动社会力量加大对特困、高龄、空巢、失独老人的走访慰问力度,积极组织开展义诊送健康、送文艺下乡等活动,引导老年人文明健身、理性适度消费,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通过电视台、电梯液晶电视、公交车载电视、户外电子宣传屏、手机彩信、微电影等大众传媒手段,曝光批评十大不孝顺行为,普及老年人权益保护法律,大力宣传敬老孝老活动、宣传敬老孝老的典型人物和事迹。机关企事业单位要组织职工开展“我离不孝敬行为有多远?”讨论,对单位和所在社区不孝敬父母的职工及市民开展批评教育和劝导。适时组织“晒我家的孝行”征文比赛、摄影作品展,评选文明家庭、“孝心少年”、“孝子”、“孝媳”、“好公婆”和曝“逆子(女)”等活动,营造良好的敬老孝老氛围,增强全社会敬老孝老意识。

  开设老年维权大讲堂,针对老年人子女赡养、房产赠与、再婚配偶婚前财产性质、同居关系法律性质、继承纠纷的处理、订立遗嘱注意事项、托老注意事项等民生热点,进行宣讲教育。

责任编辑:赵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