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故事】在激情燃烧的岁月里接受血的洗礼---嘉峪关文化馆
嘉峪关站
邮箱|搜索
【老兵故事】在激情燃烧的岁月里接受血的洗礼
发表时间:2015-08-04   来源:嘉峪关文化馆

  何兴国原籍吉林省犁树县人,生于1926年。21岁参军,前后参加过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抗美援朝战争等。

  1952年何兴国抱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理想”,“雄赳赳、气昂昂,跨过了鸭绿江”,来到了朝鲜,提及当年惊心动魄的战斗生活,无不显现出老人的激情和动力,甚至掉下了激动的泪水。

  提起在朝鲜战斗的日子,老人感慨万千:“当时的条件太艰苦了,饿了就吃一把炒面(将米磨成粉后炒熟),就着山沟里的水或者是地上的雪边吃边行军,送上前线的馒头冻得跟冰一样、压缩饼干也跟铁一样硬,必须用手榴弹敲碎才能吃,有时实在饿极了,就只能吃树叶、野菜。为了躲避敌机,基本在晚上行军,夜间的温度在零下30多度,而为了防止被敌人发现,再冷也不能生火取暖。

  有一次在行军过程中,部队在山头上忽然和一队装备精良的美国军队遭遇并且发生战斗,部队边战斗边撤退,可是有一名战士为了掩护其他人死守在山头上拼命向敌方射击,当何兴国他们撤出战场后,一个炮弹打了过来,正好落入中刚才的战斗地点,何兴国眼睁睁地看着那名战友被炸飞到半空中,然后被重重的摔到地上,牺牲了,据说那个战士当时才18岁。这件事给当时26岁左右的何兴国太大刺激,每次何兴国给孩子们讲起这段忐忑不安的往事都心有余悸。

  还有一次,何兴国与一支小部队被围困在一座大桥下,几天几夜都没有食物。为了保存实力,何兴国和几名战友趁着夜色悄悄爬到了田野中,挖红薯充饥。在一次挖红薯的过程中,何兴国和战友们被发现,随后对方发起了猛攻,何兴国所在的部队因为势单力薄只能紧急撤退。正当何兴国跟旁边的战友传递撤退信息的时候,一枚子弹打到了何兴国的后脑勺上,他被战友们拼死救回了桥下,竟奇迹般的活了下来。到现在,何兴国的后脑勺上还留着一个伤疤。何老的左小腿有一个明显的凹痕,这是在一次战斗中被弹片击中后留下的“纪念”,尽管经历了50 多年,那个疤痕依然清晰可见,“敌人的一颗炮弹击中了防空洞,何兴国喊战友们赶快转移,话音没落,一颗炮弹就打到了腿上。当时没觉得疼,就感到腿上热乎乎的东西往下流,用手一摸一手血,这才知道中弹了,何兴国赶紧用手捂上,从急救包中拿出绷带自己简单地包扎了一下,由于缺少医药,直到两三天后,才做手术取出了弹片,到现在这条腿还提不起来。说实在的,何兴国能活到现在,真是奇迹呀!”

  何老拿出一块黄铜色的军功章讲述了动人的故事。1953年冬天,何兴国和几个战友在朝鲜进程反击战中,被敌机发现,一颗颗炮弹如雨点般砸了过来,“我帽子也被震飞了,正准备回去捡帽子的时候,发了地上有一张纸,上面全是看不懂的字母,我也不明白是什么东西就趁机捡起来了,回去交给了营长,营长说这是美军的作战部署计划,有了这张计划,我军轻易的获胜了,我被评为三等功,这是我入朝鲜参战的第一枚军功章,也是我这辈子获得的最大荣誉,为了这枚军功章,就算是牺牲了也值了”。

  因为战争的伤害导致老人语言受挫、行动不便。但一听到要到“建军节”就要到了,已是耄耋之际的老人兴冲冲地穿着军装佩戴军功章行起军礼,让人不禁遥想当年他的威武神态,让人不由的感叹:没有他们血与火的拼杀,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赵彦萍)

责任编辑:何志兵
  1. 嘉峪关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主办
  2. 嘉峪关文化馆 ©版权所有
  3. 陇ICP备08101081号  地址:嘉峪关市五一南路1819号  投稿信箱:jygwmb@163.com  技术支持:嘉峪关文化馆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