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粉笔三尺讲台 致敬“湖南好人”中的辛勤园丁-文明播报-湖南文化馆
您的位置:首页->文明播报  
一支粉笔三尺讲台 致敬“湖南好人”中的辛勤园丁
  发表时间:2019-09-10   编辑:余艺   来源: 湖南文化馆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或润物细无声,或如阳光普照温暖如春,将自己的青春与热血挥洒在三尺讲台上,10年、20年、30年……无论身边环境如何恶劣艰苦,他们依然选择坚守,如摆渡人一般将一批一批的学子送向通往成功的彼岸。今天,正值第35个教师节,重温今年入选的部分“湖南好人”教师事迹,感悟他们的初心与坚守。

  僻静古庙11年,献给孩子的是细致关怀

杨峦凤,2019年7月获评敬业奉献类“湖南好人”。图片来源:湖南文化馆

  “做这点事不算什么!”

  ——杨峦凤

  杨峦凤18岁高中毕业后,来到了海拔1400多米的柴君山下的槐树脚村小学当民办教师,成为建校以来这里唯一的外地女老师。这里,距县城160多里,学校是一座老庙改建的,晚上没有电灯,静得可怕,可她在这里从教11年。

  大多数学生天朦胧亮就背着家里自制的竹夹书包,外加一碗中餐,往学校赶。到学校时,裤子和鞋子都湿透了,中餐饭也变得冰冷难咽。杨峦凤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于是她从20里外的乡里买了一口大锅,给学生蒸暖饭菜。并且杨峦凤每天早早地在厨房里烧一团火,将学生被露水或是雨水打湿的衣服烤干。寒冷的天气杨峦凤将学生带到房间里烤火,若遇上大雨和冰雪天气,晚上她就将远的学生留下来,与学生一起吃住。之后她被调往其他学校,对学生一如既往关爱有加。

  筹资助学18年,献给孩子的是希望之光

夏海鸥,2019年4月获评助人为乐类“湖南好人”。图片来源:湖南文化馆

  “想让每个学生都相信努力是会有结果的。没有什么比让更多的贫困孩子继续学习,走出大山更重要。”

  ——夏海鸥

  夏海鸥扎根偏远蒸市中学任教18年。“刚开始教室里只有老旧桌椅黑板,其余的什么都没有。”看着孩子们在简陋的教室学习,夏海鸥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自掏腰包先后自费为班级配备了录音机、DVD影碟机、投影仪和电脑等,在这个山区中学最先实现了多媒体教学。

  为了搭建一座大山深处的寒门学子与山外爱心人士沟通的桥梁,让更多的孩子得到帮助,他创办了一个名叫“乡村摆渡人”的微信公众号,实地走访、拍照,把文章在微信公众号发布,产生了巨大的反响。10多位学生得到了“一对一”结对帮扶,60多位学生得到了爱心资金的帮助,不仅蒸市中学的学生受益,镇上的其他学生也得到了一份爱心。这些年来,夏海鸥为全镇贫困学子筹集30余万元爱心资金和价值3万余元爱心物资。

  贫穷山沟20年,献给留守儿童的是坚持与责任

李支友,2019年3月获评敬业奉献类“湖南好人”。图片来源:湖南文化馆

  “乡村小学虽然艰苦,但我热爱教育事业,喜欢跟孩子们在一起,这份纯粹的感情似乎与生俱来!”

  ——李支友

  “一定要让山里的孩子一样受教育!”为了坚守这份沉甸甸的“承诺”,李支友扎根田木村——桂阳县边陲小镇莲塘镇的一个小村落20年,孩子们一个个走出了大山,而他却一直坚守着。

  李支友是学校唯一的老师,语文、数学、音乐、体育等所有课程都是他一个人教。在李支友看来,教课之外,需要花费他更多心思和精力的是陪伴孩子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喜欢体育的就训练他们打球跑步,喜欢乐器的就教他们弹琴、吹笛子、吹葫芦丝,喜欢画画的就教他们画画”。李支友用尽从教以来的省吃俭用节约下来的钱,买来电子琴等一系列教材器具。很多老师说,李老师教出的学生,似乎个个都有艺术天赋,学校里举办各类文艺活动,上台最多的也是李老师的学生。

  乡村岗位23年,献给孩子的是超负荷的热血

胡勇,2019年3月获评敬业奉献类“湖南好人”。图片来源:湖南文化馆

  “哪怕倒下,也要倒在熟悉、热爱的岗位上!”

  ——胡勇

  胡勇一岁多时得了小儿麻痹症,导致左脚微跛,但他身残志不残,通过努力学习最终成为了一名优秀教师。他从1996年参加工作后一直扎根乡村教育,心无旁骛,静静守望。2014年,胡勇确诊尿毒症,面对病魔,他谢绝调回县城安心养病的机会,坚守三尺讲台,每周进行两次血液透析,每次血液透析完后,就及时赶回学校上课。

  病情复发时,他每走一步都疼痛费力,但他仍然坚持站着上课,就为了让他的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要学会生活,学会坚强。他在教学时会忘记自己的病痛,忘记自己是一个身患绝症的人,心里只牵挂着自己的学生。他会在课余和周末,在崎岖的山路中去学生家里做家访。他关心自己的乡村留守学生,尽己所能在学习生活中帮助他们。

  破旧村小37年,献给孩子的是青春温度

钟锦莲,2019年7月获评敬业奉献类“湖南好人”。图片来源:湖南文化馆

  “希望每一个孩子都成材!”

  ——钟锦莲

  郴州桂东县沤江镇竹坑村地处罗霄山脉深处,徒步到县城要5个小时,村里的竹坑小学建于上世纪70年代,满目沧桑,像一件“古董”。钟锦莲高中毕业后,成为竹坑小学唯一的老师。2000年之前,由于交通不便,竹坑小学的办公用品、学生的课本、作业本都是钟锦莲一担一担从县城挑回来的。来回30多公里的山路,肩上50公斤的担子,往往天不亮就出发,摸着黑才回来。

  1983年9月,怀胎八月的钟锦莲,挺着大肚子,给学生们讲课,忍着酸痛给学生们批改作业。就在孩子出生前的一天晚上,她还在煤油灯下一板一眼的备课,一笔一画的批改作业。(湖南文化馆 见习记者 刘旺 记者 黄藤)

  上一篇: 文明雨露润三湘 湖南“模范辈出”的背后
下一篇: “让有德者有得” 娄底礼遇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出实招
 
  相关阅读:
 
 
文明播报  
图片新闻  

湖南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主办
联系电话:0731-82217063 传真:0731-82217063  投稿邮箱:wenminghun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