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舟精神激荡南海 在龙舟文化中感知城市温度_佛山市文化馆

龙舟精神激荡南海 在龙舟文化中感知城市温度

日期:2019-06-13   来源:佛山市文化馆   字体:[大][中][小] [打印][关闭]

  今年端午,南海的龙舟火了。

  6月7日,叠滘的“龙船漂移”登上了学习强国APP。现场更是火爆,日均过万人次捧场观看,号令声中,龙船在河涌中“漂移”,将“同舟共济、齐心协力”的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

  同一天,南海九江龙舟队传来喜讯:在2019年澳门国际龙舟赛中,“九江龙”勇夺女子组冠军、男子组亚军。隔天,大沥盐步,一年一度的锦龙盛会拉开大幕,包括泮塘龙船在内的13条广州龙船进入盐步大涌,参与游龙表演,船上的黑纱绸标旗见证了百年广佛情谊。

  龙舟精神,激荡南海。在岭南水乡南海,龙舟竞渡弘扬的“团结一致、知难而进、奋勇争先”的精神内核与南海人“敢为人先”的文化基因高度契合。扒龙舟,成了南海人在钢筋水泥城市里守望乡愁最好的寄托,在热闹的仪式中,人们在城市发展中容易被忽视的自我身份认同与情感回归被唤醒了,而这正是城市温度的体现。

  划过百年河水的南海龙舟

  “千仞岗头一振衣,野云洞口风开扉。傍崖酌酒雨初歇,向晚插花人未归。隔岸遥看龙竞渡,半天时见鹤孤飞。惯来自疑张公子,肯为鲈鱼负钓几。”

  明正德十一年,九江人曾储中举。在任广西横州知州卸任回归故里后,他在偶山(位于九江沙口水闸对出西江河段的岛屿上,俗称担担沙)上修建亭台水榭、石畴池圃,与亲友在此过着超然闲适的生活,精彩的龙舟竞渡成了他笔下的诗词。

  龙舟竞渡之后就是龙船出海。九江人喜欢把“江”称为“海”,因此,把龙船扒到西江去就叫做“龙船出海”,这是农耕时代的九江人祈求风调雨顺的传统活动。

  龙舟竞渡,不独是曾储眼中的风景,也是清代夫子易瑞瑜笔下《叠滘十馨》的记载:“双溪涌曲,端阳吊屈,龙船竞渡,明兴清盛”。盐步地方志更明确记载,至明代初期,盐步端午扒龙舟的习俗基本确定,但比赛规模不大,万历年间,锦龙盛会初步形成。

  盐步老龙礼俗省级传承人邵钜熙介绍,村里老一辈口耳相传,旧时并没有专门用于比赛的龙舟,盐步人便以运输工具农用艇作舟,在端午时节扒得不亦乐乎。

  与盐步龙舟习俗大同小异的叠滘龙船也经历过一系列的变迁,叠北社区居委会委员孔德志对此了然于心:“叠滘最早的龙船是用坤甸木做的,竞技后,就改良用轻便的柚木,‘龙筋’用抄木,现在用杉木,更轻更易过弯。”

  史料与村民口耳相传佐证了南海人与龙舟结缘的时间,龙舟实物则保存了南海人与龙舟共生的记忆。

  据龙舟制作专家考证,九江下西名为大伸翘南慈悲的老龙舟,其历史超400年,现为九江最老的龙船。而闻名粤港澳及珠三角地区的大沥“盐步老龙”,是全国现存最古老的的龙舟,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宣德七年(1432年),至今老龙已经587岁了。

  悠悠历史长河,南海龙舟竞渡几经风雨。但无论如何,南海龙舟总如南海人的坚韧,虽历尽风波,却总能在自我革新中以竞渡的姿态徜徉。

  日军侵华时期,九江传统龙舟习俗一度中断,至1957年才慢慢恢复,由于端午期间,西江洪水滔滔,不适合龙舟出海,原本端午举行的龙舟竞渡改在国庆进行;改革开放前,锦龙盛会被迫停办多年。

  但如今,南海九江龙舟队领队朱文权等人全力参与建设九江龙龙舟俱乐部,以及组建了九江女子龙舟队,成为国内首个同时拥有男、女子龙舟队的龙舟俱乐部的重要创办力量,更为亮眼的是,九江龙舟队在国际、国内重大赛事中屡创佳绩,在龙舟竞渡这一体育项目中力压群雄。

  与南海人共生的龙舟记忆

  端午,静谧的叠滘水乡热闹起来,一年一度的叠滘龙船弯道竞速赛热闹上演。锣鼓喧天声中,村民围着河边席地而坐,撑伞而立,探头而望。

  激荡的水花中,孔德志的童年记忆浮出水面。在他小时候,叠滘龙船很少,因是“稀缺资源”,村里人人都盼着上龙船一游。而他的父亲是一名龙船手,他也因此能上龙船玩水,“上龙船是很大的荣光,因为只有龙船手才能上,平常人鲜有机会,只能在岸上羡慕着。”孔德志说。如今,这种童年的记忆在他的儿子身上“复刻”,“我儿子还没学会走的时候,我就把他抱到龙船上玩水了……”

  龙舟,承载了许多像孔德志这样南海人的童年回忆。而万历年间形成的锦龙盛会,盐步老龙与广州泮塘龙舟“结契”的佳话,则是盐步人独有的端午记忆。

  2005年之前,盐步每条村都至少有一条龙舟,每年端午期间,各村陆续举办不同规模的龙舟比赛,总体上已达到了接近百舟竞渡的规模。而锦龙盛会对盐步的各个村来说,更是端午期间的一件大事。

  盛会保留了岭南特色龙舟传统习俗的完整链条:起龙、采青、游龙和赛龙、龙船出海、结契访亲、摆龙舟宴和藏龙。近年来,起龙仪式十分隆重,越来越多年轻人和外地人了解龙舟文化,这让邵钜熙倍感欣慰。

  2016年年初,原有的盐步旧乡府变身成为“盐步老龙”传习所,向市民开放。盐步社区副书记郭永汉介绍,传习所开放至今,接待过很多旅行团前来参观,“今后,我们将在传习所内定时设置课堂,熙叔会为有兴趣的年轻人讲解老龙的故事。”

  从几条龙舟发展到百余条龙舟,从年年隆重的起龙仪式到建立“盐步老龙”传习所,历经百年传承,龙舟不仅数量倍增,龙舟文化也在南海发扬光大,其弘扬的“团结进取、知难而上、力争上游”的精神更是深深印刻在南海人的血脉里。

  “小时候,龙船扒到哪,我爸就在哪,我就在岸上跟到哪,十分着迷。从1978年至今,每年的龙舟活动我从来不缺席。”今年端午,名门世家南海九江龙舟队在2019年澳门国际龙舟赛中勇夺女子组冠军、男子组亚军,年过七旬的朱石明正是这一大事件的见证者。

  令朱石明倍感欣喜的是,如今,一样的龙舟不一样的“传人”:儿子朱贤勤大学毕业后,继承了自己的衣钵,成了九江传统龙舟技艺市级非遗传承人,他早在十年前就成立了九江众兴传统龙舟协会和九江永兴龙舟队,和一群年轻人一起参与到龙舟文化的传承中来;三四岁的孙子,喜欢沿着河涌追着龙舟奔跑。

  对南海人而言,扒龙舟不只是一个热闹、一项运动,在龙舟竞渡中,队员们展现出的奋勇拼搏、力争上游的精神,不断影响感染着一代又一代,这是与南海人共生的记忆。

  回归初心温暖城市的龙舟

  在朱文权看来,扒龙舟是一项弘扬传统文化、倡导全民健身的运动,同时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动体现。“传统耕作看天吃饭,如果雨下得过大会影响庄稼的收成,旧时端午扒龙舟被视为与龙共舞、是对龙的一种敬仰,百姓以此祈求风调雨顺。”

  如今,扒龙舟被赋予了更多精神内涵。

  “昨天又斩获第二名,已经全力以赴,超越极限,多少耕耘多少收获!”一连四日的叠滘“龙船漂移”比赛中,孔德志每天都在更新朋友圈,为本村的龙船队鼓劲加油。

  在九江,传统龙舟“阿契”文化源远流长。以卖鱼为生的九江人,驾驶渔船在江浪中认识了朋友,在生活生意上互相帮忙,便结为“阿契”。“起初是为了共抗匪祸,以龙舟为纽带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时日渐长,友谊深厚,龙舟就结成了阿契。”朱石明说。

  考虑到路程远不方便和水路不通等因素,九江龙舟一般镇内结契,但也会与盐步、西樵、鹤山、顺德等地的龙舟做阿契。阿契们每年逐个拜访,到了晚上,“主家”龙船便会宴请契友吃饭,饭后,契友不忍离去,大家便在河涌里相相送别,亲密的契友会把“阿契”送到家门口,这样一来,往往直到深夜大家还意犹未尽,依依不舍,这便是“扒夜龙”。

  百余年来,扒龙舟成了村民对自我身份认同的运动之一,也成了连接村民情感的纽带。而扒龙舟,食龙船饭,这些龙舟赛必备的节目,成了村民、群众和亲朋戚友聚会、交流的平台,也成了港澳同胞乃至海外侨胞与家乡人民共叙乡情的契机。

  九江有20多万侨胞,虽远走八方,却总是心系九江龙舟。在他们的支持下,九江龙舟从一个乡镇走出来,站上了世界的舞台,大放异彩。“一年一度的香港国际龙舟邀请赛和澳门国际龙舟邀请赛,是九江学习其他国家和地区龙舟技术的重要窗口,如果不是港澳同胞的邀请和帮助,就没有上世纪80年代九江龙的名震四方,也没有今天的辉煌成就。”朱文权说。

  邵钜熙对此亦深有体会。在盐步,起龙、扒龙、赛龙、食龙船饭,每一项龙舟活动村民都争相参与,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人们默契十足,群众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得到进一步加强。”邵钜熙说,锦龙盛会架起周边地区交流的桥梁,特别是盐步老龙与广州泮塘结契的故事,更是被传为佳话,成了广佛两地的文化、人文交流的重要载体。

  今年,叠滘同乡会首次参加龙船弯道竞速赛。6月10日晚上,扒完龙船的叠滘同乡会队员孔令煌给记者发来一段视频,“今天这条东风龙船,敲鼓的是我本人。”语气中满是自豪。这是他久居香港后第一次以同乡会成员的身份参加叠滘“龙船漂移”,他反复强调,“故乡情是最紧要的!”

  端午时节,扒龙舟的热闹是大家的,传承的文化是本土的,而南海对传统的守望则源自故土难离的情怀。在现代城市发展中,情怀是一种稀缺资源,因它萌生了对本土文化的挖掘与保护,因它感恩自然环境的馈赠。在南海,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以龙舟为纽带,得到了和谐与慰藉,这就是龙舟为南海带来的温度。(珠江时报)

(责任编辑:杨炜敏)

佛山市文化馆-尾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