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德斌:见义勇为多次燕江急流救出落水人-三明文化馆
 
中国文明总站 最新要闻    图片新闻    公告公示    文明创建    志愿服务    未成年人    专题集锦   评论博文   讲文明树新风   文明播报    县区动态    魅力三明    三明人文    资料文库    他山之石    微   博    道德模范      我们的节日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道德模范·身边好人
曾德斌:见义勇为多次燕江急流救出落水人
[永安市委文明办]         2019-05-05 10:23:00        字体显示:

  曾德斌,男,汉族,出生于19591111日,只上过小学二年级,辍学后跟着哥哥打鱼谋生,至今仍是渔民,家住永安市大溪社区香樟大道边的“安置房”。 

  位卑知感恩 

  曾德斌,一位素未谋面的打鱼人,因多次在燕江急流中勇救落水人,而“终于”被有关部门“发现”,获评2017年度永安市见义勇为先进个人。 

  按领导指示,笔者沐浴着201948日的春风,电话联系曾德斌,闻知老曾六十了,为自已电话里习惯性称“阿姨”的唐突道歉后,乘28路公交车来到香樟花园。老曾大步流星穿过马路前来引路,完全没有我想象中的“六旬老者”之态,清瘦精干,精神矍烁,热情爽朗健谈。 

  他的家坐落于燕江之畔,房间被贤惠的妻子拾掇得干净明亮,临窗能望见江对岸的龟山公园。江风吹来,清丽怡人。老曾自豪地说,夏天很凉快,至少比城里低几度,很舒服。 

  笔者像聊天一样了解他见义勇为多次在燕江中救人的事迹,他却谦逊地说:没什么,都是打鱼的时候刚好“碰到了”,顺便搭救的。 

  曾德斌有四兄弟,祖籍邵武,其父亲199269岁时去世,老父曾是国民时期邵武某乡村小学校长,教育曾家兄弟对人要好、做人要诚实。曾家人从清朝即开始渔业,系四代“捕鱼世家”。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校长”自然成了历史,重操祖业,兄弟联盟开始打鱼为生。一路捕鱼顺江而下“漂流”到了永安,见这里好生活,一家人就落户燕江边,成了永安人。 

  但因为父亲曾任国民时期“校长”,叔叔做生意赚了点钱,曾德斌的家庭成分颇高,被评为“地主”。地主的儿子当年在学校可不受欢迎,他12岁才上小学,上学期间学工学农感觉没学到什么文化,上了二年级就辍学了。15岁就跟着大哥到江里打鱼。大哥是跟父亲和叔叔学会打鱼的,曾家人父带子,大带小,全都成了打鱼人。至今曾德斌还有一个哥哥和他一样打鱼为生。 

  江上捕鱼用传统的网、鱼鹰等辅助,捕鱼人用竹蒿撑一叶56米长的小竹排划行,边划边捕,收获不大,但能维持温饱。曾德斌一家就是这样走过来的。 

  也许是经历了太多的风雨,今年六十岁的曾德斌,依然朝气蓬勃,乐观积极向上。他们夫妻二人都没有收入,早年没有“自己缴纳社保金”政策,等到政策实施时,曾德斌已经超过了45岁的“入保年龄”,失去交社保的机会,依旧靠捕鱼为生。老曾有3个女儿,两个已出嫁,小女儿在打工。他低调朴素并感恩,从不抱怨“打鱼”生活的辛苦不易,他觉得能凭自己的双手过基本的生活,还住上了政府的安置房,邻居都是亲朋好友,很知足开心。 

  尽管出身贫寒,没有文凭,但并不影响曾德斌骨子里带着一股“江上汉子”的硬气。这股硬气赋予他平和、从容、乐观的人生自信,这股硬气他坚持至今。 

  至今,年近六旬的老曾,每天依然“游走”于燕江水面,寻找生活温饱“渔讯”的同时,伸手搭救落水生命,挥写不一样的“壮美”人生。 

  救助落水人 

  第一次救人,因为是参加划龙舟比赛,曾德斌记忆犹新。那是1986年的夏天,那时的燕江还没有修建西门电站大坝,水深流急上下畅通。曾德斌作为永安市个体协会龙舟队的队员之一,与市工商局龙舟队进行划龙舟比赛。舟行江面,锣鼓喧天,个体协龙舟领先,工商局龙舟落后,就放弃不划了。但没想到龙舟落桨处江水太急,一下子龙舟倾翻,人落水下沉,情况万分危机。 

  突如其来的险境让人们一时回不过神来。曾德斌长年漂泊江上,尽管挥桨划龙舟已经精疲力竭,还是条件反射出手救人。他把桨伸给一位落水者,拉他游到岸边,使其安全获救。见另一人喊救命,曾德斌认得那人是工商局的司机,很高大,曾德斌单薄瘦小,担心救不了他,就和鼓手一起去救。两人游过去,各架住“司机”一条胳膊,把他救上岸。事后得知,尽管努力救援,还是有一位落水者不幸溺亡。 

  第二次救人,大约是在1989年夏天。永安人习惯于在原铁工厂附件的燕江河段游泳,此处江面宽阔水流平稳,但水深超过3米。曾德斌在江面捕鱼时,看见一群人围着一处水面喊救命。曾德斌以为孩子们玩耍“恶作剧”,就没理会继续往前划。那里江水清澈见底,划过大家叫喊的水面时,水底真的有一个少年在“冒泡”。也就是说,真有人遇险而且快不行了。舟行如箭,此时已经划出去十余米的曾德斌立即调头回来救人,少年得救了。当时落水少年身边的78个人只喊而未搭救,说没有工具,担心救不了被“缠住”自己溺毙。曾德斌若不出手,少年必死无疑。见拖上岸的获救少年惊魄未定脸色惨白全身发抖,曾德斌郑重叮嘱他“不会游泳不敢下水,这里水很深。”就离开继续捕鱼去了,并未问少年姓甚名谁。 

  第三次救人,大约是1990年秋季的一个傍晚。捕鱼者曾德斌出江谋生,路过滔滔沙溪与文川溪交汇“直角”拐弯处的时候,由于长年捕鱼练就的敏锐眼力,曾德斌“发现”水上漂来一盒“福建牌”香烟,接着又漂来塑料袋装着的3个馒头,甚至看见袋内的水蒸汽,说明馒头是热的。因为傍晚天色渐暗,加上拐弯处看不见江的另一边,等拐弯后,曾德斌才发现急流中一块尖石头上“吊”着一个60余岁的老头,距离河岸10余米。石块尖,老人趴得摇摇欲坠,随时都有被水流冲走的可能。 

  曾德斌划竹排近看,老人手上都是血,指甲都没了,估计是拼命往石头上爬造成的,鲜血染红了石头。现场除了两岸绿树和一江湍急的流水,老人脸已变成暗紫色,叫他不应声,不知是否活着,曾德斌形容“不知是人是鬼”,心里有点怕,感觉头皮发麻,身上陡起鸡皮疙瘩,两腿不由自主发抖,纠结救还是不救,怎么救。纠结间,竹排已冲出十几米远,天色已暗,回头看着急流中孤零零的老人,曾德斌毅然决定伸出援手。他撑近拉老人,老者竟然活着,只是力气已耗尽。曾德斌把老人拉上竹排趴着,把他送到下游岸边的沙滩上,问他是哪里人,怎么了,老人一句话都没说。曾德斌只好把老人带到路口,交待老人自己慢慢走回去,自己继续去捕鱼了。 

  看似简单的救人过程,曾德斌其实经过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因为出身“捕鱼世家”,老人总会讲一些迷信色彩的“习俗”,曾德斌知道江湖上有“捞死不救活”的说法,救溺水者时要“扇他几把掌”去晦气。但曾德斌没有,始终觉得看见就要救,这是积德行善的表现。 

  第四次救人,在201767日。因为当天是一位亲属的生日,所以曾德斌记得很清楚。那天他去江边收事先投放的“虾笼”,希望有所收获。 

  走到设“虾笼”的附近河岸,曾德斌远远看见芦苇丛一位60岁左右的老太太拿把伞,等他到了台阶下,老太没了人影,只听见哗哗的水声。曾德斌以为是有人动他的“虾笼”,没一会,江面上漂流下来1个女人,应该就是刚才的老阿婆。老人从滩水浅处漂到江心水深处了,时而沉下去时而浮上来,看她一沉一浮很危险,曾德斌立即跑去拉来个竹排,划到江心,但那人已沉入江底不见踪影。当时泄洪水很浑浊,根本看不到落水者在哪里,正焦急举目四望时,也是命不该绝,那人刚好浮出水面,曾德斌靠近一把拉住不松手,慢慢拖到竹排上,老妇得救了。问:阿姨你哪里的?不回应。拉上岸后老人直接坐到泥泞里,曾德斌又把她拉到石板上,让她休息后回家。就去收“虾笼”了,因为晚点收迟了,西门电站放水,“虾笼”会被淹没,即使有虾也逃跑了。 

  曾德斌回来,见老妇还呆坐在石板上,就问:阿姨你怎么不回家?她说不想回。曾德斌听出老妇像莆田口音,就叫来莆田邻居与老人沟通。得知老人是莆田仙游人,老乡出面老人依然不动。见老人情绪不稳定,又无法说服她回家,曾德斌选择报警。 

  救人后的第三天,获救老人与家属买了牛奶、猪脚、苹果等礼品登门感谢曾德斌。也因此,曾德斌救人的事情才被人知。 

  此外,曾德斌2004年冬季还救过两个江边戏水落水的小孩,还救过一位女士,因为小孩和女士都是自己认识的朋友亲属,老实的曾德斌竟然认为“不算”,救陌生人才算,而不愿细说。 

  从不图回报 

  回想多次救人经历,曾德斌对笔者坦言:他自己真出过两次危险,莫名其妙翻船,心里有些后怕。但每次见到落水者,出于善良本能,他又总是条件反射“伸手拉一把”,及时救助险境中的落水人脱险。他说他有游泳本领和竹排竹蒿等辅助工具,救人都会成功。 

  救人,尤其是在水深流急的江中救人,不但需要勇气,更得有“一身硬”功夫。曾德斌有水上硬功夫……他从小在江边长大,无师自通6岁就在“玩水”中学会了游泳,并成为各种“泳姿”的高手。尽管“姿式”不标准不正规,纯粹“乡土”招式,但能在水上长年漂。老曾自豪地对笔者说,有一次他从化纤厂顺流而下游到永安城,水路差不多有67公里呢。过硬的“水上功夫”, 谋得一份温饱生活的同时,赋予曾德斌勇于救人的自信;而善良本性,又促使他见险就伸手。 

  他从没想过结局怎样,获救者会不会感谢。 

  时间模糊了溺者的样子,只留下绵绵回忆。救人不留名,至今,曾德斌不知道救出的少年、老人姓甚名谁,家住哪里;获救者的少年、老人,也不知道救命恩人就是我们身边的活雷锋“曾德斌”,一位朴素敦厚的“渔民”。 

  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在生命危机时刻,有幸“遇到”曾德斌,这不是纯粹的“巧合”,而基于曾德斌有一颗善良的心,有一腔热血以及高尚的品德。 

  曾德斌201711月被三明市政府授予“三明市见义勇为模范”称号;20181月被福建省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护委员会评为“福建省见义勇为先进个人”。他知道,原来他的小小举动,释放的是满满的社会“正能量”,传颂的是文明城市道德的“高度”和“温度”。 (吴彩云) 

 
 好 人 榜          更多>>
图片1.png
 
图片1.png
图片1.jpg
 
龙荣根.jpg
图片1.jpg
 
王贵珠正像.jpg
   创 城 简 报       更多>>
创城简报2012年第25期
创城简报2012年第24期
创城简报2012年第23期
创城简报2012年第22期
 创建工作交流        更多>>
创建工作交流2016年第1期
创建工作交流2014年第14期
创建工作交流2014年第13期
创建工作交流2014年第12期
主办单位:中共三明市委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技术支持:今日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