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第28期(总第1074期)-重庆文化馆
重庆市委宣传部   重庆市文明办   主办
中国文化馆  |   旧版  |   返回首页  
首页 > 精神文明简报 > 正文

2016年第28期(总第1074期)

来源:重庆文化馆 发布时间:2017年09月20日 10:42:54
字号:
[小]
[大]
【打印】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工作动态】

  燕平同志参加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电视电话会议 11月28日,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召开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电视电话会议。会议在北京设主会场,各省区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各市(地、州、盟)以及有条件的县(市)设分会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中央文明委副主任刘奇葆出席会议并讲话。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市文明委主任燕平,市文明办领导在重庆分会场参加。

  我市参加全国家庭教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并发言 11月24日,全国妇联、教育部在京召开全国家庭教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市文明办、市妇联、市教委、团市委、市关工委等市级部门和单位在重庆分会场参加会议。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万相兰,围绕“突出立德树人,强化价值引领;坚持家长主体,加强家风建设;立足儿童为本,扶助特殊群体;注重统筹协调,营造良好氛围”作交流发言。

  11月“好人在身边”微访谈市级示范活动走进铜梁 近日,“洁雅铜梁 爱在身边——好人在身边”微访谈(铜梁)市级示范活动在铜梁区委会议中心大会场举行,现场通过视频短片介绍、采访对话以及文艺节目等形式,生动呈现长期忙碌在刑侦一线而顾不上照顾家人的女法医杨发英、背夫求医治病20年的张均、为困境儿童全家提供无微不至照顾的爱心妈妈李佳等3人的感人事迹,嘉许全区2016年度“重庆好人”,营造了向上向善、好人好报的鲜明导向。市文明办,合川区、璧山区、潼南区、荣昌区文明办负责人及工作人员,铜梁区各级各部门、镇街相关负责人、志愿者及群众代表等500余人参加。

  “寻找重庆慈孝榜样”颁奖典礼圆满落幕 近日,由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市关工委、市老龄委办公室主办的“寻找重庆慈孝榜样”颁奖典礼,在涪陵区大剧院成功举办。活动现场,视频VCR再现部分获奖代表的感人事迹,场外各界名人视频直播为活动献上祝福,90位重庆平凡人登上舞台领奖。今年6月以来,“寻找重庆慈孝榜样”活动通过区县推荐、网上投票、专家评审等程序,评出“重庆市十佳孝心少年”10名、“重庆市孝心少年”40名、“重庆市慈父慈母”40名、“重庆市慈孝村居”40个、“优秀组织奖”41个。

  【区县工作】

  九龙坡区推进善美家园建设 一是开展“美丽共享?洁净家园”行动,向乱贴牛皮鲜、小广告,乱吐乱扔、乱停乱放等“十乱”陋习宣战,清理牛皮鲜、小广告3万余张(条),清运“死角”垃圾3000多吨。二是开展“温情相知?家在社区”行动,以院坝为平台,努力推动缺乏关注、互动的邻里之间破冰消融,变门对门、门挨门的“陌生人”为互相串门、互帮互助“熟人”、“亲人”,举办社区百家宴、邻里节活动600余场次。三是开展“和乐有爱?乐在社区”行动,依托“九龙电大杯”社区文化艺术节等展示平台,发展社区业余文娱队伍,成立以华华舞蹈队、黄淋艺术工作坊、胡柚实验室为代表的多家文艺社团,常态化开展社区午后电影放映、打击乐培训、拉丁舞培训等品牌文化活动。

  渝北区贯彻落实全国移风易俗电视电话会议精神 一是及时传达汇报。区文明办向区委常委会专题汇报,区文明委相关成员单位参会人员及时向各自单位主要负责人汇报,并及时组织干部职工传达学习。二是系统查找问题。涉农镇街、部门认真梳理本区域、本领域在农村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环境“脏乱差”、封建迷信和“黄赌毒”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具体表现,汇总形成问题清单,明确移风易俗主要任务。三是制定细化措施。根据问题清单,研究实施方案,开展移风易俗专项行动,坚持综合治理与专项治理相结合、普遍治理与典型治理相结合,注重总结经验、培育品牌,探索长效机制,推动移风易俗工作落到实处。

  江津区开展“四个引领”行动树立文明乡风 一是环境引领。深化文明村镇创建,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实施“田园绿化、庭院美化、民居靓化”工程,按照户集、村收、镇街转运、区域处理模式处理农村垃圾,成功创建1个全国文明村、16个市级文明村镇。二是家风引领。开展“家风润万家”活动,组织志愿者深入农家征集优良家训,编印《江津区家风家训选例》,举办家风家训书法作品展览,学习宣传《江津区市民公约》,发动群众制定村规民约,深化村民自治。三是文化引领。举办“千米长宴”“清明追思会”等民俗活动,开展节用惜福、崇尚科学、尊老孝老等文明礼仪宣传,开展四大片区文艺巡演、“三下乡”等活动,发挥文艺作品敦风化俗作用。四是榜样引领。广泛开展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评议活动,评选孝心儿女、慈父慈母、慈孝村居等道德典型,设立“善行义举榜”,举办“好人在身边”微访谈,传递身边的感动,弘扬榜样的力量。

  永川区大力推动农村文化建设 一是村村组队,植下文化因子。以文化志愿者为骨干,实施文化志愿者联村“1+5+N”工程,即1名文化志愿者联系5个村,培养多名群众文化活动带头人,有针对性地辅导培训群众文艺人才,文化志愿者队伍达1500人,带动形成810多支村级文艺队伍。二是管区建团,开展文化串门。按照“群众编、群众演、群众看”的模式,打造老百姓自己的演出团队。在全区23个镇街打造近50个邻里艺术团,以“串门”方式,在相邻管区、村庄之间巡回表演。三是区级统筹,搭起百姓舞台。为满足群众文化队伍需求,区级层面每年开展“广场舞比赛”“棠城之秋艺术节”等系列群众性文化活动,激发群众参与的源动力,让文化活动更有持久力。

  铜梁区积极推动移风易俗 一是突出道德引领,做好“德”文章。在全区326个村(社区)开展以“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为主题的梦想课堂、“第一书记”讲堂。开展新乡贤、铜梁好人评选活动,设立“乡贤榜”、“善行义举榜”,常态化举办“好人在身边”微访谈。二是突出家风家训,做好“家”文章。开展“家风润万家?寻找最美家风家训”活动,通过学家教、议家风、立家训、传家礼、评家庭,大力弘扬辛勤劳动之风、诚实守信之风、孝亲敬老之风。三是突出节俭养德,做好“俭”文章。利用基层宣传橱窗、广播等阵地,加强节俭宣传,普及餐桌文明知识,反对婚丧嫁娶讲排场、比阔气,加强对农村“一条龙”餐饮服务的管理和引导,推进光盘行动。四是突出民俗文化,做好“育”文章。开展“送文化下乡”“一镇一品”和惠民电影放映等群众性文化活动。组建基层竞技龙舞队、火龙舞队、坝坝龙舞队等特色龙舞团队,培育群众自办文化,开展周末民俗文化展演。五是突出宣传教育,做好“教”文章。在区内传统媒体和“两微一端”等新媒体开设专题专栏,运用新闻报道、言论评论等形式,报道区内殡葬改革、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等移风易俗工作成效,曝光铺张浪费、大操大办等现象。

  巫山县大力推进家庭文明建设 一是议家风。利用杀猪饭、团年饭、生日聚会等亲朋好友相聚时机,围绕“什么是好家风”“我家家风是什么”等话题开展讨论,组织家风征文活动,收到作品215篇。在县内新闻媒体开设专栏,普及家庭文化建设常识和家风讨论征集,通过巫山新闻微信、巫山手机报推送刊播优良家风案例200余条。利用脱贫攻坚行动,与贫困户拉家常议家风,对存在眼高手低、好吃懒做、不务正业等家庭加以引导,用良好家风指导和推动家庭的全面发展、和谐幸福。二是立家训。开展集家训行动,通过媒体征集和群众推荐的方式征集家训,开展家训征集、讨论、评议,引导城乡家庭将自己认可的家风要求具体化为言简意赅的家训。开展晒家训行动,发动文联和书法志愿者为城乡家庭写家训,通过赠送带有家训文字的十字绣、剪纸、年画、台历等把家训晒开来。三是传家礼。大力开展文明礼仪讲座,重点普及家庭礼仪礼节的长幼之循、夫妻之循、邻里之循、洒扫之循、应对之循、称谓之循、餐桌之循、持家之循、待客之循、祭祖之循等“家礼十循”。在“好人在身边”微访谈、梦想社区等系列活动中把遵循家庭礼仪礼节、保持良好家庭关系等内容嵌入其中,把感恩父母、孝老敬亲等作为重点倡导。四是评家庭。采取组织推荐、市民互荐、家庭自荐、媒体发现等方式,大力选树、宣传夫妻和睦、尊老爱幼、科学教子、勤俭持家、邻里互助等方面城乡家庭。全县评选表彰“最美家庭”30户、十星级文明户100户、文明户标兵20户、“孝老爱亲”家庭10户,挖掘典型家庭故事40个,拍摄家庭情景剧4部。

  巫溪县“总管讲堂”引领文明新风 一是借“总管讲堂”弘扬主流价值。借助“总管讲堂”平台贴近群众的优势,适时宣讲“两学一做”、脱贫攻坚等精神要义和移风易俗常识,做到红白事简办、无事酒勿办。坚持持久管控,总管带头狠刹整酒风,广大民众明辨利弊,打破整酒泛滥的恶性循环,做到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不断传播弘扬主流价值。二是借“总管讲堂”助推文明行动。“勤俭节约”行动例行节俭操办婚丧嫁娶,坚决不整无事酒;“环保健康”行动引导群众做好垃圾分类,燃放电子礼炮,养成良好生活习惯;“遵规守纪”行动倡议大家从小事做起,遵守公共道德,维护公共秩序;“诚信友善”行动倡导诚信为本,杜绝“整酒游击战”;“平安幸福”行动要求时刻绷紧安全弦,做好道路交通、防火用电、饮食卫生等安全防控。三是借“总管讲堂”提炼文化精髓。发挥重要载体作用,深度挖掘民间红白喜事尊崇的乡序俚俗、慈孝礼仪,采取积淀提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等方式,提炼整理“总管文化”。传承传统农耕民俗文化精髓,归类提出乡风文明标准,形成百姓的参照遵从,凝聚价值认同,赋予时代活力。

  秀山县大力整治农村环境卫生 一是完善基础设施。投资7亿多元,完成农村公路1053公里、入户便道310公里;投资1.49亿元,改造危房18043户,硬化室内、阶沿、院坝等3606户;投资1720余万元,修建饮水安全点20处,安装27座水厂常规检测能力设备;投资2000余万元,修建沼气式厕所4.55万个、三格式无害化厕所4.1万个。二是完善环卫设施。多方筹集治理经费,投资1.3亿多元,修建污水处理厂28座、垃圾中转站22座、密闭收集池900余个、污水管网118公里,配置垃圾转运车100辆、手推车650辆、中转箱1200个、垃圾桶9200个,惠及15万人。投资2230万元,推进63个村环境连片整治。三是完善工作机制。采取明查暗访形式,对乡镇实行季度考核通报,并下发限时整改通知;以行政村为主体,制定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自治公约,大力推行卫生准入制度,对卫生不达标农户进行一定惩罚;建立健全“五级卫生评比”制度和农村环境卫生收费制度,配备保洁员846人。

  【经验交流】

  潼南:“童唱乡愁”创新核心价值观传播路径

  具象化表述、生活化融入,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的工作要求和有效途径。近年来,潼南区深化拓展“九童圆梦”系列活动,把乡愁音乐作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探索出用歌声传播核心价值观的新路径,实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一、互联共通,激活乡愁音乐潜在功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文艺作品中,且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广袤的农村地区,具有浓厚乡土气息、传播正面能量的乡愁音乐无疑是首选。

  将乡愁音乐打造成培育核心价值观的“沃土”。中华文明从远古传承至今的大量乡愁音乐,是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与今天我们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谋而合、一脉相传,乡愁音乐正是价值观的源头活水。注重将乡愁音乐中广泛地传递的爱国爱家、尊亲敬祖、和睦致祥、诚信为本、和平自由等传统观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要求有机融合,使其成为核心价值观生长的丰厚土壤。

  将乡愁音乐打造成承载核心价值观的“良舟”。每个时代的音乐都刻上与当时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相适应的烙印。将乡愁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精神载体,充分发挥其贴近普通群众日常生活和自带娱乐性、趣味性的优势,以其蕴含的德育、美育和智育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全方位渗入人们生活,有效激发人们特别是未成年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激情。

  将乡愁音乐打造成弘扬核心价值观的“教材”。传统说教、填鸭式灌输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大众的要求,更远离“00后”“10后”的生活,他们更乐于接受形式新颖并与其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传播方式。搜集整理千百年来散布民间的乡愁音乐,创造性转化成既能承载核心价值观“24字”基本要求信息,又能契合未成年人生活娱乐需求的文艺作品,让广大未成年人从乡愁音乐这套课本中潜移默化接受现代价值理念熏陶。

  二、深挖细作,赋予乡愁音乐时代内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要求融入乐谱、着于歌词,深挖时代内涵,打造精品力作,让群众喜于学唱、乐于传唱。

  汇集人才队伍。组织和培育一批创作和传唱人才队伍,打造以专业人才、文艺骨干、音乐教师为核心力量的创作团队。以乡村学校少年宫、艺术特色学校等为平台,发动广大青少年学生广泛传唱,使他们成为传唱乡愁音乐的中坚力量。注重示范带动,将全区广大文艺志愿者打造为传唱乡村音乐的示范队伍,深入农村地区引导广大青少年传唱。

  开展精准创作。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儿童童谣、民歌、校园歌曲精准创作、征集活动,坚持贴近“土”、突出“小”、展现“趣”、注重“易”,把价值观植根生活实践、乡土文化、地方方言、儿童语言,共征集到作品500余件,在广大青少年中广为传唱。

  打造品牌基地。深挖本土乡愁音乐内涵,将双江那棵橙子树、陈凉粉、太安鱼、黄桃罐头等纳入乡愁记忆,鼓励创作、收集展示本地反映民族文化、地域民俗、百姓德行等优秀音乐作品,全力打造“歌声中的乡愁记忆馆”。成立“乡音乡情梦想音乐沙龙”,不定时举办音乐梦想沙龙,从中挑选优秀唱作人,选送参加全市和全国的专业培训、作品推广。做靓“童唱潼乡”品牌,承办全市“歌声中的乡愁”活动,组织潼南区乡愁音乐会,在中小学校设置音乐角、乡愁屋,以“乡音纯、乡情亲、乡愁浓”为特点的乡愁音乐基地成网格状覆盖全区。

  三、上线扩面,放大乡愁音乐引领作用。注重线上与线下、城镇与乡村、校园与社会的全面互动,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络舆论场,力求将乡愁音乐的覆盖面、影响力放到最大。

  线上联通线下同助力。充分运用“互联网+”模式,让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成为播撒乡愁种子的媒介。利用新闻网站、贴吧论坛、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发挥电视、报纸、广场LED等传统媒体的自身优势,线上线下同步开展“传唱经典 共筑梦想” “我唱我家”等活动900多场次,增强活动趣味性、参与性。

  城镇对接乡村全覆盖。以构建全覆盖格局为主线,注重偏远地区未成年人的乡愁音乐传播工作,完善覆盖村社区学校的乡愁歌曲传播体系。开展“城乡手拉手”系列活动,区文化馆与乡村学校少年宫、城镇学校与农村学校自行结对联谊,利用春节、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和“五四”“六一”“国庆”等庆祝活动,让乡愁音乐在城乡之间有声地流动起来,让核心价值观无形地传播开来。

  校园带动社会齐发声。把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与“圆梦”志愿服务活动结合起来,招募有音乐特长和爱好的教师、学生、家长共600余人,组成“圆梦”志愿服务分队,开展“小手拉大手·和美齐声唱”志愿行动,到镇街社区、农家院坝、广场车站等人群集散地,用展演、闪唱等多种音乐表演方式,精心烹饪“乡愁音乐”大餐,带动全社会唱响核心价值观。

责任编辑:cq_zhang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