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指挥部简报第19期 - 淮北文化馆

 

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指挥部简报第19期

发表时间:2017-08-24    来源:淮北文化馆
将本文分享到微博:
[关闭]

  我市周凤珍入选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

  为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展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丰硕成果,根据中央文明委工作安排,今年5月,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联合启动了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

  日前,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组委会审核确定了由各地和军队推荐的322名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7月24日起在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等中央主要媒体和中国文化馆等重点新闻网站进行集中公示宣传。

  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322名候选人中,助人为乐类68名,见义勇为类60名,诚实守信类62名,敬业奉献类68名,孝老爱亲类64名。我市环卫工人周凤珍入选第六届全国助人为乐道德模范候选人,序号是146号。公示结束后,全国评选表彰活动组委会将组织公众代表和评委会投票,确定表彰名单。

  周凤珍是我市一名普通的环卫工人,也是一位“献血女状元”。35年来献血170多次,其中捐献血小板148次、献全血12次、为急救病人献血50多次,成为淮北市O型血的“应急血库”。在她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义务献血的行列。1998年,在周凤珍的感召下,她的丈夫被“带”进了无偿献血队伍。2000年,50余名环卫工加入了应急献血志愿服务队,开展应急献血200余次,累计献血量已达10多万毫升。

  2010年8月,周凤珍荣登助人为乐类“中国好人榜”,2013年,她荣获第三届安徽省道德模范,并连续4次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

  戴启远等市文明委领导开展“行走淮北”督查活动

  7月26日上午,市委副书记、市长、市文明委主任戴启远,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长、市文明委常务副主任顾文一行开展“行走淮北”督查活动。

  在相山区渠沟镇,戴启远对该镇创建工作取得的成绩表示肯定,认为该镇善于啃“硬骨头”,全面打响问题“歼灭战”,整体环境变化很大。戴启远指出,相山区作为主城区,要自我加压、主动作为,当好创建工作的主力军。要从细节入手,从小事抓起,加强统筹调度,锻炼考验干部,做到经济工作与创建工作两手抓、两促进。要加强教育引导,提升市民的文明素质,为创建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在市出租车警示教育中心,戴启远强调,近年来,全市出租车驾驶员立足本职、热情服务,涌现出大量的先进人物和事迹,树立了出租行业的良好形象,为全市创建工作作出了积极贡献、立下了汗马功劳。希望全市出租车驾驶员自觉抵制、勇敢揭发拒载、甩客等不文明行为,发扬成绩、纠正不足,争取在创建检查中拿满分、在服务水平上当“状元”。

  在现场检查了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创建工作开展情况,听取了学院负责同志的工作汇报后,戴启远要求,在淮各大高校要提高认识,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关于创建工作的决策部署上来,共同努力誓夺创城金牌。要坚持精准创建,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压实、分解、细化责任,层层传导压力,制定任务清单,绘好“施工图”,逐项盘点销号。要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力度,形成人人关心创建工作的良好氛围。

  戴启远还来到公交凤凰山首末站、原十中院内立体停车场和天一中学等地进行了实地督查。

  顾文在督查中要求,加强宣传、营造氛围,让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消除卫生死角、提升环境质量,不断提高创建工作水平。

  市政府秘书长、市文明委副主任宋伟,市文明办、市城管执法局及相山区等部门和单位负责同志参加督查。

  陈凤云荣登中国好人榜成为我市第135位“中国好人”

  7月28日,中央文明办发布了七月份中国好人榜,我市濉溪经济开发区杨楼村村民陈凤云荣登中国好人榜,成为我市第135位“中国好人”。

  陈凤云从嫁入杨楼村朱家起又当嫂子又做娘,把丈夫朱长青的几个弟弟妹妹都拉扯成人成家。生活在这个苦难家庭的陈凤云,凭着长嫂如母、恪尽孝道的情结,诠释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彰显了一位女性的坚强毅力和大爱情怀。

  “长兄为父,长嫂如母”。在濉溪经济开发区杨楼村就有这样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她用34年的光阴,以嫂子的身份,践行着做母亲的责任。

  来到主人公陈凤云的家,屋里除了几样简单的家具,唯一的电器就是屋顶昏暗的日光灯。房间被陈凤云打扫得非常干净。桌子上摆着刚蒸好的馒头,热呼呼地冒着气。“老三,吃饭了!”随着一声吆喝,一位双目紧闭的男子从屋里摸索出来,陈凤云立刻放下手中活,搀着他的手将他扶到桌前,把馒头和筷子递到男子手中,又把菜往他面前推了推,推了几次,终于找到一个让男子最顺手夹菜的位置。画面很温馨,而温馨的背后是常人想不到的艰辛。34年光阴荏苒,很多事都在渐行渐远,不变的却是她一直以来的坚守。

  少女初嫁就当“妈”

  1983年,对于多数人而言,只是日历中的一个时间点。而对于杨楼村四组朱长青一家来说,这个日子很重要。这一天,一个绑着两条麻花辫、穿身红衣服的姑娘,嫁进了朱长青的家。从此,改变了他们一家人的命运,也决定了这个姑娘的人生。

  说到朱长青的一家,可以用几个词简单概括:母亲早亡,弟妹众多,家徒四壁,一贫如洗。邻里们看着朱家办喜事,上下打量着这位大眼睛的姑娘,心里虽是高兴但难免有几许疑惑:“这是哪家的姑娘肯嫁过来?!”

  夫家的状况,陈凤云有所了解,她知道朱长青的母亲已过世,朱长青是长子,下面还有4个弟妹,最小的一对双胞胎弟弟年仅8岁。不仅如此,二弟还是个小儿麻痹症患者。这一大家全靠大哥朱长青与他的父亲苦撑。可即便如此,陈凤云还是毅然决然地嫁了过来。

  进门当天晚上,陈凤云麻溜地下了锅面条,还像变魔术一样,在每个人碗底藏了一个从娘家带来的鸡蛋。看着弟妹们把面条吃完,还把碗底舔了个光亮,陈凤云含着泪摸了摸弟弟妹妹的头,下定决心,无论如何一定要代替素未谋面的婆婆把这4个孩子拉扯大。

  为二弟寻得一门手艺

  因为没有文化,加上家里的弟妹年纪又小,陈凤云进门后就同丈夫商量,丈夫外出打散工赚钱养家,自己在家照顾家人。可那个年代需要散工的并不多,丈夫经常找不到活,家里异常拮据。陈凤云就想办法在地里种些菜,改善伙食。

  就这样年复一年,弟弟妹妹们在嫂子的照顾下长大。二弟朱永青到了结婚年龄,因自幼残疾行动不便,经人介绍娶了同样二级残疾的妻子。为了能让朱永青顺利结婚,陈凤云和丈夫不仅承担他结婚的所有开销,甚至连盖房子的钱都是陈凤云以自己的名义借来的。

  朱永青婚后,照顾弟媳的担子也压在了陈凤云的肩上。为了让朱永青能挣点糊口钱,陈凤云给他买了辆三轮车,让他做起卖菜生意。每天凌晨,陈凤云就蹬着脚踏车把菜批回来,然后带着朱永青去集市卖。朱永青的孩子出生后,陈凤云又带起了他的女儿。再没有空闲时间去批菜卖菜的陈凤云,带着朱永青找了家开锁配钥匙的老师傅,在她苦苦请求下,老师傅终于答应收朱永青为徒。让陈凤云欣慰的是,掌握了一门手艺的朱永青,终于靠自己养活起一家三口。

  照顾三弟19年

  在陈凤云的照顾下,4个弟弟妹妹相继结婚生子。四弟结婚那天,丈夫朱长青动容地对陈凤云说:“以后咱们可以松口气,过自己的生活了。”然而生活并没有这么轻易放过陈凤云。

  1998年,三弟朱三青在河南打工时,不幸被雷管炸瞎双眼。外包队丢下2万元,就跑得无影无踪。一开始,朱三青的妻子还在病床前照顾,可当她得知丈夫永久失明后,便狠心丢下不到5岁的儿子一走了之。留给这个残缺不全的家庭的,只有欠医院的几万块钱医药费。

  陈凤云得知弟媳离家出走后,二话没说,先是凑齐医药费,接着,赶去徐州把三弟接回自己家中。双目失明的三弟,一时间无法接受现实,半夜摸索着离家出走。陈凤云带着一家人四处打听寻找了几天,才把流落在街头的三弟接回家。打那时起,陈凤云再也没有办法睡一个整觉,她总会在半夜醒来,一定要去确认下三弟还在家才能继续睡去。就这样,陈凤云带着三弟和他的儿子生活,一晃就是19年。

  期间,陈凤云又出钱给三弟买了套房子。陈凤云说因为三弟的孩子已长大成人,可如果没有房子,还拖着个盲人父亲,很难有女孩愿意嫁给他。

  与陈凤云联系的时候,她正带着三弟在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习盲人按摩。“他总不能一辈子都呆在家里,村干部给我说很多盲人都去学按摩,不是说一定要他靠这门手艺养活自己,而是他能找个事做。”陈凤云想得很长远也很现实。

  笔者试图与朱三青沟通,可朱三青却没有半点反应。朱三青的父亲说,这段时间朱三青好像听不见说话声。“你说他聋了,可他却能听到我说话,我也不知道咋回事?我正准备这几天给他去买个助听器。要不,他怎么去学按摩,听老师说课?”陈凤云说。

  34年,多少个日日夜夜,四个弟弟妹妹已步入不惑之年,而陈凤云也已年逾半百。这些年,陈凤云已经忘了多久没睡过一个安稳觉,多久没逛过街……时间在变,爱心不变。因为爱,她选择了长嫂如母般的照料弟弟妹妹;因为爱,她选择了34年的坚守;因为爱,她选择了以自己的辛劳给弟弟妹妹换来生命的尊严。人间大爱莫过于此。

市创城指挥部综合协调工作组

2017年7月31日

责任编辑:单雨萍